文章解析

zhōu
guò
xiè
tán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fēng
tóu
cái
běi
chéng
nán
zhuǎn
yǎn
huáng
tián
dào
xiè
tán
fǎng
仿
fēng
chuán
wài
yǐng
qiān
wéi
kàn
chán
yán

译文

风头突变,刚刚向北忽地又向南,风顺船快,转眼便由黄田过谢潭。依稀之间,船外似见朦胧一山影,掀帘急看,紫色险峰已扑到眼前。

逐句剖析

"风头才北忽成南":风头突变,刚刚向北忽地又向南,

"转眼黄田到谢潭":风顺船快,转眼便由黄田过谢潭。

# 黄田:当时赣江上游的地名。

"仿佛一峰船外影":依稀之间,船外似见朦胧一山影,

"褰帷急看紫巉岩":掀帘急看,紫色险峰已扑到眼前。

# 巉岩:指突兀险峻的山峦。,褰帷:撩起帘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过谢潭三首・其一》由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行旅山水诗。诗开篇“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通过风向突变与行程快速转换,尽显舟行之疾,“才”“忽”“转眼”生动表现变化之快,诗人惊喜之感溢于言表。后两句“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岩”,写舟中忽见峰影,急切掀帘观赏紫岩,刻画出旅途中的新奇体验。诗人以自然明快的语言,捕捉瞬间之景,展现了行旅途中的美妙,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杨万里从家乡吉州(今江西吉水县)出发,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任。途中他溯赣江而上,越大庾岭进入广东境内,再沿浈水前往真阳、广州。行至谢潭时,江上景色瞬息万变,舟行迅速,沿岸风光让他应接不暇。为记录下这奇妙的行旅经历,杨万里有感而发,创作了《舟过谢潭》组诗,此为开篇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山水诗。描绘了诗人舟行谢潭途中,风向突变带来行程的快速转换,以及偶然瞥见船外山峰并急切观赏的情景,体现了舟行的迅疾与景色的新奇,表达了诗人在行旅中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新奇之感。借行船途中的景象,展现出旅途的美妙。

2. 写作手法

动态描写:“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通过风的转向、行程的快速变化,动态展现舟行的迅速,让读者感受到行程中的动感。对比:“仿佛一峰船外影”与“褰帏急看紫巉岩”,前句是模糊缥缈的峰影,后句是清晰可见的紫岩,通过同一物象在短时间内不同状态的对比,突出船行之快,也强化了诗人的新奇感。细节描写:“褰帏急看紫巉岩”,“褰帏”这一动作细节,生动表现出诗人急于看清船外山峰的急切心情,侧面烘托出景色的新奇诱人。

3. 分段赏析

开篇“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短短两句,便将行船途中的奇妙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才”“忽”“转眼”这些词接连出现,生动地描述了风向刹那间从向北转为向南的突变。这种风向转变,使得船借着顺风快速前行,诗人眨眼间就从黄田抵达了谢潭。这不仅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之快,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船行的迅速,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因行程的快速推进而产生的意外惊喜与轻松愉悦。后两句“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岩”,视角一转,聚焦在船外的景色。诗人在快速行驶的舟中,恍惚间好似看到船外有个山峰的影子。出于好奇,他急忙掀开船帘去看,这时一座突兀险峻、色泽紫艳的峰峦瞬间出现在眼前。前一句峰影朦胧缥缈,而后一句峰峦清晰可见,短短瞬间,同一物象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这种短时间内视觉感受的强烈对比,一方面突出了船行速度极快,另一方面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邂逅新奇景色时的那种突兀与新奇之感。整首诗围绕舟行谢潭展开,诗人以浅切明快的语言,巧妙捕捉到了这些稍纵即逝、易被忽略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行船途中独特的美景与乐趣,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新颖美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着重勾勒了傍晚时分行船于谢潭时映入眼帘的景致,画面秀丽唯美,饶有趣味。其出彩之处,在于诗人独具慧眼,总能敏锐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极易被常人忽视的自然景观,而后凭借浅近明快的语言,将其鲜活地展现出来。像第一首和第三首的后两句,这种瞬间捕捉并生动描绘的高超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类诗作,常能为读者带来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美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许月卿《天贶》

下一篇:宋·苏轼《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