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悠悠我此行":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
"溪边委辔听溪声":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 辔:缰绳。,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散材畏见搜林斧":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
# 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疲马思闻卷旆钲":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 卷旆钲:收兵的号令。旆: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细雨足时茶户喜":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
"乱山深处长官清":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岐路知多少":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 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前往新城途中,于溪边听溪声,由自身联想到“散材”“疲马”,表达身世之感。又写细雨滋润让茶户欢喜,展现民生,还表达想向田间耕作者询问生活方式,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诗人想象细雨充足时茶户喜悦的场景,茶户们因好雨利于茶树生长而忙碌欢喜,这是动态画面;“乱山深处”描绘出静谧幽深的环境,是静态背景。动静结合,既展现出乡村民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又营造出一种宁静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用典:“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巧用《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耕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孔子让子路向正在耦而耕的长沮、桀溺问路,二人不仅未正面回答,还说天下动荡如滔滔洪水,无人能改变,与其跟随孔子这样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他们这些避世之人,作者在诗中借这个典故,在临近新城迷路问路的情境下,以长沮、桀溺这类隐士自比,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借问路人表达自己想要远离尘世纷扰,投身田园,寻求内心安宁与生活本真的想法。借景抒情:“溪边委辔听溪声”,诗人在溪边放松缰绳,倾听溪声,借这悠然的溪边之景,展现自己在旅途中惬意、闲适的心境,将对当下自在生活的满足之情寓于景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跋涉在蜿蜒漫长的山道上,诗人由脚下崎岖路联想到人生旅途的跌宕——既有山重水复的困厄,亦有柳暗花明的转机;既遇阴风惨雨的萧瑟,亦见雨过天晴的朗澈。思绪间,他不自觉放松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山溪缓步前行,自己则于马背上低头沉思。颔联: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这两句尤见意趣,“散材”“疲马”皆为作者自况。彼时他因深陷新旧党争漩涡,在朝堂难容,故自请外任杭州。所谓“散材”,乃以无用之木自喻,“搜林斧”则暗指党争祸端。即便外放地方,他仍心有余悸,唯恐横祸加身,即便如散木般无用,亦畏惧搜林利斧的威胁。这种对官场倾轧的厌倦,恰似久战沙场的疲马,亟待鸣金收兵的休憩之音。此刻徜徉山水的悠然自在,恰是他对现状的惬意认同。颈联: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细雨足时茶户喜”,描绘春雨滋润茶树,茶农喜悦,体现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乱山深处长官清”,赞美深山处友人(新城县令)清正廉洁,烘托当地政通人和,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尾联: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行至临近新城,沉思间诗人忽而迷路。这两句便勾勒出向田间农夫问路的画面,同时暗藏《论语·微子》典故:孔子命子路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二人以“天下皆浊,谁能改之”相答,劝其归隐。诗人借此典含蓄表露遁世之意,于山水行旅的叙事中,深蕴对仕途纷争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苏轼以原韵自我唱和,生动展现“道中”一路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触。其对格律的运用精妙熟稔,诗中意象与情感的表达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尽显深厚文学功底。
# 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颇拙耳。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絮帽、铜钲,未免着相矣。野桃、溪柳,一联,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 前首写道中所见,后首则感伤身世,殊有言外意。
清王文濡《宋元诗评注读本》
上一篇:宋·苏籀《疏懒一首其一》
下一篇:宋·范仲淹《书扇示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