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侵云影":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
"鸿雁欲南飞":鸿雁正打算往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
#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空翠渺烟霏":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
"尘世难逢一笑":人世间难得一笑,
# 尘世:即人生。
"况有紫萸黄菊":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
#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堪插满头归":尽兴而归。
"风景今朝是":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
"身世昔人非":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酬佳节":为了庆贺重阳节,
"须酩酊":应该喝得酩酊大醉,
# 酩酊:大醉貌。
"莫相达":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
"人生如寄":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
"何事辛苦怨斜晖":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
"无尽今来古往":古往今来,无穷无尽
"多少春花秋月":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
"那更有危机":终难逃危机。
"与问牛山客":你去问问齐景公,
"何必独沾衣":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宋代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词,也隐括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上片写景,下片言人生之短。全词展现词人对原诗精神的继承与超越。
2. 写作手法
用典:“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巧用齐景公泣涕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以反问否定伤春悲秋,呼应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态度。
3. 分段赏析
上阙写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时序铺陈,山色入目,词人触景生情,慨然叹世路营营,难逢片晌舒怀。然此日殊胜,非惟得陟云岑,更许遍簪紫萸黄菊,尽兴方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下阙“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词人衣袂忽而鼓荡起太古的风,神思溯游于星霜褶皱间——他见桑田倾覆为鲸涛,铜驼锈蚀作苔衣,棠红燃尽三春火,寒蜩啮尽九秋霜。冰轮碾过十二劫数的扶桑枝,金乌栖止三千轮回的若木梢,这潮汐般永恒的吞吐,恰是造物最古老的契约:当冻土在冰川纪的裂缝里分娩地火,劫灰深处已萌动新绿的胎息。词人悟此造化恒律,乃知盈虚代谢间,恰蕴生生不息之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妙笔点化八荒,以哲思烛照万物,以哲思烛照生活万象,以理性解构自然玄机,不失为大快人心。
# 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明文学家薛瑄《读书续录》
上一篇:宋·翁逢龙《上马》
下一篇:宋·朱槔《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