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歌眉敛":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
"波同醉眼流":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
#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菰黍连昌歜":菰米软糕菖蒲菜,
# 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歜。,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琼彝倒玉舟":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 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谁家水调唱歌头":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
#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端午游赏词。上片以移情笔法勾绘湖光泼黛、山色挼蓝的灵动画卷,又以十三楼凌空俯瞰的视角,将人间烟火与天地浩渺织成对比;下片摹写菖蒲角黍的节俗欢宴、画桡惊鹭的生态野趣,终以一曲穿云裂石的清歌作结,于觥筹声色间营造出“身在红尘宴,神驰碧落天”的逍遥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词人通过对比,突出了十三楼的魅力。游人一旦登上十三楼,便不再羡慕扬州的竹西亭,说明十三楼的景色和氛围足以令人陶醉,无需再向往他处。比喻:“山与歌眉敛”一句中,苏轼将远处的山色比作歌女的黛眉。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山色的青翠浓郁,还通过歌女的黛眉赋予了山色以女性的柔美与温婉,使得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增添了词作的诗意与美感。情景交融:“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一句,通过歌声在山水间回荡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声音之美,更赋予自然景色以情感深度,体现了苏轼对自然与艺术的高度敏感。
3. 分段赏析
《南歌子·游赏》上片以十三楼为主线,描绘了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的场景。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巧妙地将楼边景物与宴饮之乐融为一体,趣味盎然。作者运用移情手法,既展现了湖光山色之美,又暗含了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进一步渲染了盛况,暗示只要登上十三楼,便不会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古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但其壮丽景观已跃然纸上。下片则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展现游乐的欢乐氛围。“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生动描绘了宴饮中的酒食,衬托出宴席的欢乐气氛,体现了游人尽兴的乐趣,隐含着在湖光山色中身心俱醉、放浪形骸之意。“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出了在宴会上聆听《水调歌头》的情景。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仿佛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连傍晚的云霞都为之停留,似乎也被歌声所吸引。“眉峰与山”、“眼波与水”的比喻,使得“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意境更加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全词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手法,却显得自然流畅,浑然天成,展现出一种通畅绝妙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南歌子·游赏》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重点描绘听歌、喝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 此词妙在援引古事,不为古用,非直写景物而已。
明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
# 此词不过叙汴京端午繁盛光景耳。在苏集中,此为平调,然亦自壮丽。
清黄苏《蓼园词选》
上一篇:宋·张孝祥《忆秦娥·天一角》
下一篇:宋·黄庭坚《望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