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浓意远":姿态浓艳,神情意绪悠远,
# 态浓意远: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眉颦笑浅":眉头微微皱起,浅浅地笑着。
# 颦:蹙眉。
"薄罗衣窄絮风软":身上穿着窄窄的轻薄罗衣,柳絮飘飞,春风轻柔。
"鬓云欺翠卷":鬓发如云朵般浓密,好像要压过那翠色的头饰,自然地卷曲着。
# 翠:指翠玉制的一种头饰。,欺:压,淹没。欺:一作“欹”。
"南园花树春光暖":南边的园子里,花树在温暖的春光中绽放,
"红香径里榆钱满":飘散着花香的红色小路上,落满了榆钱。
#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似钱而小,联缀成串,称榆钱。
"欲上秋千又惊懒":本想要登上秋千玩耍,却又突然感到慵懒不想动了,
"且归休怕晚":还是暂且回家去吧,也不用担心天色会晚了。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深闺女子在春日园林中的慵懒情态与微妙心理,通过细腻的服饰、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展现了她百无聊赖的闲愁,以及对时光流逝的隐约怅惘。词中既有"鬓云欺翠卷"的慵懒姿态,又有"欲上秋千又惊懒"的动态转折,将婉约词的柔美与辛弃疾特有的生命感悟相融合,营造出刚柔并济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态浓意远。眉颦笑浅”通过对女子神态的细致刻画,如神态的浓淡、眉眼间的颦笑,将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女子的风姿与情绪。“鬓云欺翠卷”则是对女子鬓发的细节描写,一个“欺”字,把女子鬓发的浓密卷曲、仿佛要压过翠饰的样子写得极为生动,展现出女子的慵懒之态。借景抒情:全词整体上借春日之景抒发女子的闲愁。从开篇对女子的描写到对南园景色的刻画,无一不是在营造一种春日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中始终萦绕着女子的愁绪,作者将女子的情感融入到春日的景色与生活场景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出女子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态浓意远”源自杜甫《丽人行》,用以描绘丽人的姿态端庄、神情高雅,从中可推测其不凡身份。“眉颦笑浅”则刻画女子,即便忧愁也只是轻皱眉头,喜悦时也仅微展笑颜,绝非轻浮之人,尽显其良好教养。“薄罗衣窄絮风软”,既勾勒出服饰,又点明时节。北宋蔡襄《八月九日诗》有“游人初觉秋气凉,衣不禁风薄罗窄”之句,而当轻柔的“絮风”吹拂,正适合身着窄窄的“薄罗衣”。“罗”之薄、“衣”之窄,女子身形轮廓与轻盈体态,不言而喻。她徐步走出闺房,迎着飘絮的微风,内心泛起丝丝感触。“鬓云欺翠卷”稍难理解,从语法看,“鬓云”为主语,“卷”是谓语,“欺翠”作状语修饰“卷”。“欺”意为“压”或“淹没”,“翠”指翠玉制的盍叶,杜甫《丽人行》写丽人“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此句描绘女子鬓发蓬松低垂,淹没了盍叶。下片前两句看似单纯写景,实则烘托人物。首句写女子步入“南园”,感受到“花树春光”的暖意。次句是说她漫步于南园小径,眼见落花、闻得花香,脚下满是榆钱。上片的“絮风”及下片的“春光暖”“榆钱满”,都暗示着春天将逝,既扣住《春晚》主题,也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韶华易逝,而她依旧孤身一人,偶尔走出深闺来到南园,也无人相伴。结尾两句,细腻展现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欲上秋千”,可见秋千勾起了她的少女情怀,想尽情嬉戏。“又惊懒”,表明因孤身一人,没了兴致,却将原因归为“懒”,还添一“惊”字,强调连自己都对这份“懒”感到诧异。不想荡秋千,那就回去吧。“且归”稍作停顿,“休怕晚”又一转。实际是想玩却懒玩,想归又不愿归,深闺寂寞,回去也无趣,于是在归途上,她思绪万千,脚步渐缓。妙就妙在始终不明说缘由,好似她贪恋归途景色,在家也十分自由,即便回得晚也无需担忧。
4. 作品点评
此词突破辛弃疾一贯的豪放风格,以婉约笔触展现深闺女子的春日闲愁,拓展了辛词的表现疆域。通过"态浓意远"的人物刻画与"红香径里榆钱满"的园林图景,将个体生命的细微体验与时空流转的哲思相融合,具有超越性别的情感共鸣。此词标志着辛弃疾对婉约词的创造性转化,既承续花间词传统,又以"怕晚"等语突破闺怨题材的局限性,赋予古典意象现代性思考。
# 集中作《金荃》丽句者无多,此作情态俱妍。结句有絮飞春昼、日长人倦之意;且有少陵“一卧沧江惊岁晚”、“扁舟一系故国心”之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道潜《江上秋夜》
下一篇:宋·苏轼《鬼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