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dào
qián
liú
bi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wèi
wén
yuè
duō
zhēn
yǐn
jiù
gāo
rén
duàn
宿
pān
chán
xīn
bié
shàng
xián
yǒu
shī
bān
tóng
gèng
sān
zhōng
dāng
huán
dào
hòu
jūn
kāi
běi
tóu
sān
shí
liù
qīng
shān

译文

因为听闻庐山有许多真正的隐士,所以前往拜访那些高贤,决心在此留宿并与他们结交。已经很高兴彼此的禅心相通,交流时无需多余的言语,但还觉得有些遗憾,虽然剃度出家,身上仍带有诗人的气质。对于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心存疑惑,最终应当领悟万物与自我都要回归到自然的本来状态。等到达(庐山)之后,与你一起打开北面的窗户,抬头就可以看到那三十六座青山。

逐句剖析

"为闻庐岳多真隐":因为听闻庐山有许多真正的隐士,

"故就高人断宿攀":所以前往拜访那些高贤,决心在此留宿并与他们结交。

"已喜禅心无别语":已经很高兴彼此的禅心相通,交流时无需多余的言语,

"尚嫌剃发有诗斑":但还觉得有些遗憾,虽然剃度出家,身上仍带有诗人的气质。

"异同更莫疑三语":对于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心存疑惑,

# 三语:晋王衍向阮修问老庄与儒教异同,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相同。

"物我终当付八还":最终应当领悟万物与自我都要回归到自然的本来状态。

# 八还:佛教语。谓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本所因由处。

"到后与君开北户":等到达(庐山)之后,与你一起打开北面的窗户,

"举头三十六青山":抬头就可以看到那三十六座青山。

# 三十六:约计之词,极言其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道潜留别》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写因闻庐岳隐者而访高人,喜其禅心,又对尘世痕迹有所感,还融入佛理思考,尾联设想与友人赏景。运用用典、借景抒情,语言蕴藉,禅意与诗意交融,展现出苏轼对禅境的感悟与超脱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通过描绘与友人一起打开北窗,眺望三十六座青山的场景,借眼前之景抒发了对未来与友人同赏美景的期待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情谊。直抒胸臆:“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直接表明自己因为听闻庐岳有很多真正的隐士,所以才去拜访高人并期望能留宿攀谈,毫不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目的和心意,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对比:“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中,“喜”与“嫌”形成鲜明对比,将诗人对禅心交流的满意与对自身剃发后还有诗斑的细微不满进行对照,细腻地表现出复杂的心理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咨夔《立雪》

下一篇:宋·柳永《迷仙引·才过笄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