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ér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3
shǐ
lái
jīng
shī
zhǐ
xié
shù
shū
xīn
qín
sān
shí
nián
yǒu
wéi
huá
yǒu
zhōng
táng
gāo
qiě
xīn
shí
dēng
láo
shū
qián
róng
zhuàn
bīn
qīn
guān
hūn
zhī
suǒ
tíng
nèi
suǒ
yǒu
gāo
shù
jiǔ
zhū
yǒu
téng
lóu
luò
zhī
chūn
huá
xià
yīn
dōng
táng
zuò
jiàn
shān
yún
fēng
xiāng
chuī
sōng
guǒ
lián
nán
tíng
wài
yǒu
guā
西
piān
duō
huái
kōng
shān
niǎo
dàn
míng
yǒu
lèi
jiàn
zhǔ
zhì
běi
táng
shàn
shì
shū
ēn
fēng
gāo
píng
jūn
sūn
cóng
cháo
kāi
mén
wèn
shuí
lái
fēi
qīng
zhī
guān
gāo
bēi
dài
xuán
jīn
wèn
zhī
suǒ
wéi
é
guān
jiǎng
táng
jiǔ
shí
wéi
shuò
xiāng
fán
zuò
zhōng
rén
shí
jiǔ
chí
jūn
shū
yòu
wèn
shuí
pín
zhāng
fán
lái
guò
shì
kǎo
píng
dào
jīng
xiān
xiān
mèi
xué
qiáng
píng
yǒu
néng
wèn
néng
jiē
xiū
shì
shì
yōng
rén
ān
néng
zuò
jiān
cháo
shī
shì
ér
cáo
jué
chū

译文

我开始北漂到京都时,只带了一捆书籍。辛勤工作了三十年,才有现在这套房屋。这套房屋不算豪华,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中堂高大也还时尚,一年四季都供上四时蔬菜。南屋举办宴席招待贵宾和亲戚,行加冠礼、结婚礼也在南屋举办。庭院内没有什么杂物,只有八九株高挺拔的大树。树上有藤缠绕,春天很茂盛,夏天有树荫遮阳。坐在东边的堂屋可看见山峦,也可看见云彩和清风相追逐。松树连着南亭,亭外有种瓜菜的场地。西边的房子不多,有槐树和榆树的树荫遮蔽。早晚都听到山鸟的鸣叫,像是在山涧旁居住一样。主妇住在北堂治理,膳食和服饰都适合亲疏。朝庭封我为高平的命官,从此儿孙都能相从穿戴朝服的人。要问每次开门有谁来,来的都是朝庭里的高级官员。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官阶高低,就看看他们腰带上所佩戴的金鱼符。要问客人都在谈些什么,重臣世儒们谈的都是尧舜时代的盛事。酒足饭饱之后没什么事了,就下棋或舞枪互相娱乐。凡是在这里的贵客是些什么人,十之八九都是些负责国事重任的高人。又问谁来的最多,那就是张樊如。来了也没有什么大事,主要是谈论一些得失的常事。那些得志的高门学者,门下每天都有求教的弟子。对后学者或请益者,尽力予以奖掖,那些不明事理的就不用胆怯了。嗟叹我经常不加修饰,就如一个庸人一样和贵人相处。之所以能这样和贵人平起平坐,就因为我能和当朝的儒雅之士相比。写这首诗给你们这些儿辈,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迷失了家族的根本。

逐句剖析

"始我来京师":我开始北漂到京都时,

"止携一束书":只带了一捆书籍。

# 一束书:束:捆。一束书即一捆书。

"辛勤三十年":辛勤工作了三十年,

"以有此屋庐":才有现在这套房屋。

"此屋岂为华":这套房屋不算豪华,

"于我自有余":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中堂高且新":中堂高大也还时尚,

"四时登牢蔬":一年四季都供上四时蔬菜。

# 登牢蔬:牢:作祭品用的猪羊。登牢蔬,提供四时蔬菜。

"前荣馔宾亲":南屋举办宴席招待贵宾和亲戚,

# 前荣:此指南屋。

"冠婚之所于":行加冠礼、结婚礼也在南屋举办。

# 冠婚:指行加冠礼﹑结婚礼。

"庭内无所有":庭院内没有什么杂物,

"高树八九株":只有八九株高挺拔的大树。

"有藤娄络之":树上有藤缠绕,

"春华夏阴敷":春天很茂盛,夏天有树荫遮阳。

"东堂坐见山":坐在东边的堂屋可看见山峦,

"云风相吹嘘":也可看见云彩和清风相追逐。

"松果连南亭":松树连着南亭,

"外有瓜芋区":亭外有种瓜菜的场地。

"西偏屋不多":西边的房子不多,

"槐榆翳空虚":有槐树和榆树的树荫遮蔽。

# 翳:遮蔽。

"山鸟旦夕鸣":早晚都听到山鸟的鸣叫,

"有类涧谷居":像是在山涧旁居住一样。

"主妇治北堂":主妇住在北堂治理,

"膳服适戚疏":膳食和服饰都适合亲疏。

"恩封高平君":朝庭封我为高平的命官,

# 恩封:朝庭任命。

"子孙从朝裾":从此儿孙都能相从穿戴朝服的人。

# 朝裾:朝服。借指朝廷官员。裾:一作车。

"开门问谁来":要问每次开门有谁来,

"无非卿大夫":来的都是朝庭里的高级官员。

"不知官高卑":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官阶高低,

"玉带悬金鱼":就看看他们腰带上所佩戴的金鱼符。

# 金鱼:古代三品或四品以上官员佩饰的金鱼符。,玉带: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

"问客之所为":要问客人都在谈些什么,

"峨冠讲唐虞":重臣世儒们谈的都是尧舜时代的盛事。

# 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峨冠:指重臣世儒之士。

"酒食罢无为":酒足饭饱之后没什么事了,

"棋槊以相娱":就下棋或舞枪互相娱乐。

# 槊:中国古代冷兵器。

"凡此座中人":凡是在这里的贵客是些什么人,

"十九持钧枢":十之八九都是些负责国事重任的高人。

# 钧枢:指国事重任。

"又问谁与频":又问谁来的最多,

"莫与张樊如":那就是张樊如。

"来过亦无事":来了也没有什么大事,

"考评道精粗":主要是谈论一些得失的常事。

# 精粗:精密和粗疏。

"跹跹媚学子":那些得志的高门学者,

# 跹跹:相得貌。

"墙屏日有徒":门下每天都有求教的弟子。

"以能问不能":对后学者或请益者,尽力予以奖掖,

"其蔽岂可祛":那些不明事理的就不用胆怯了。

# 蔽:这里指昏聩,不明是非。

"嗟我不修饰":嗟叹我经常不加修饰,

"事与庸人俱":就如一个庸人一样和贵人相处。

"安能坐如此":之所以能这样和贵人平起平坐,

"比肩于朝儒":就因为我能和当朝的儒雅之士相比。

"诗以示儿曹":写这首诗给你们这些儿辈,

# 儿曹:曹:辈。儿曹,即儿辈。

"其无迷厥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迷失了家族的根本。

# 厥初:厥,那个。厥初,那个最原始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示儿》唐代韩愈所作一首诗。韩愈出身孤寒,自幼历经多次亲人离世之痛,且肩扛振兴家族的重担。他所处的时代士庶界限模糊,韩愈自身便是士庶融合的一个典型,既有高雅不凡的一面,又有世俗生活的一面。深入探究韩愈独特的家世背景、早期的人生经历、命运走向、人生理想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我们能够察觉到,他这首示儿诗的背后,蕴含着诗人对家族的深厚爱意与强烈责任感、其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模式,还有他对儒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借助这些,我们可以还原出一个珍视亲情、勇担责任、真诚坦率,既敬畏天命又积极进取,不脱离世间常情,却又立志成为圣贤的真实的文人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韩愈创作了《示儿》诗;至元和十一年,他又写下了《符读书城南》。对于韩愈这两首教子诗,后世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苏轼曾批评道:“退之示儿云云,所示皆利禄事也。”邓肃也认为:“用玉带金鱼之说以激之,爱子之情至矣,而导子之志则陋也。”不过,针对这些批评意见,后世也有不少反驳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教子诗。这首诗开篇回忆自己初到京城时的情景,彼时孤身一人仅带书籍,尽显创业的艰难。经过多年努力才拥有如今的居所,流露出奋斗后的欣慰。整首诗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家庭状况以及所见所闻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兴衰的关切、对子女成长的期望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这简简单单的十一个字,却有着千钧之力。它直截了当地叙述了韩愈早年奔赴京城时的清苦与纯粹。在那个充满诱惑与机遇的时代,韩愈没有携带财富、没有依靠权贵,仅仅带着一束承载着知识与梦想的书籍。这一细节,不仅仅是对早年经历的平淡叙述,更暗含着“诗书传家”这一立身根本。书籍,在韩愈心中,是家族传承的瑰宝,是子孙后代理应坚守的精神家园。它代表着韩愈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如同灯塔,为整个家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紧接着,“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诗人用时间的跨度强调了奋斗的艰辛历程。“三十年”,这漫长的岁月里,韩愈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正是因为这份不懈的努力,才有了如今虽不奢华却温馨的住所。这里,“屋庐”不仅仅是一座物质上的建筑,更是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它见证了韩愈一家在艰苦岁月中的拼搏与坚持,也让后人明白,物质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奋斗和积累。而这种奋斗与积累的过程,也正是精神传承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家族延续。诗的中段,“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至“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居所的陈设。中堂高大而崭新,显示出家族的体面与尊严;四时都有新鲜的蔬果供奉,体现了家族生活的富足与安定。然而,西偏的屋子却不多,只有槐树和榆树在空旷中摇曳,“高树八九株”“山鸟旦夕鸣”等自然意象的运用,巧妙地勾勒出一幅耕读传家的朴素生活图景。这一场景,既表现出家族生活的真实状态,又暗含着对家族延续的深深期许。韩愈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保持耕读的传统,不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坚守内心的那份宁静与纯真。尾篇随着诗篇的推进,“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展现出家族内部的秩序井然。作为家族的女主人,她精心操持着家中的事务,无论是膳食还是服饰,都能够合理地安排,让亲戚邻里都感到满意。这种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是家族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诗人并未满足于对家族内部的描绘,笔锋一转,“恩封高平君”至“棋槊以相娱”,开始揭露士族交际的虚妄。那些所谓的士族,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内心空虚。他们以棋槊为乐,相互交往,却只是为了攀附权贵、谋求私利。诗人以“来过亦无事,考评道精粗”对这些攀附权贵之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虚伪和庸俗。“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这最后的诗句,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警钟。韩愈将自己的毕生经验和感悟凝聚在这短短的一句诗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们,不要迷失自己的初心。在他看来,“教子守正”是家族传承的关键,也是每个子孙后代都应该牢记的责任。“正”,代表着正义、正直、正道,是家族精神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坚守正道,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家族的延续和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凄凄》

下一篇:唐·李泌《长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