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zhōng
cuò
·
·
qīng
míng
shí
jié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2
qīng
míng
shí
jié
shēng
huā
cháo
yōng
tóu
shā
fān
bèi
huā
lěng
kàn
rén
shēng
liàn
tiān
yàn
lián
yīng
yún
chuāng
jiǔ
xǐng
zhé
yì​​
zhī
yáng
liǔ
guī
lái
chā
xiàng
shuí
jiā

译文

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上涨淹没了渡口的沙滩。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着我走过,仿佛责怪我这个时候还不思故土,而对他乡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恋。只有到那莺啼燕舞的珠帘绣户,云裳雾鬓的琐窗朱阁,在欢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时只听得归鸦啼鸣。归去时随手折了一枝杨柳,走到客舍门前,这才恍然醒悟:此处哪有自己的家门。

逐句剖析

"清明时节雨声哗":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

"潮拥渡头沙":江水上涨淹没了渡口的沙滩。

# 渡头:渡口。

"翻被梨花冷看":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着我走过,

# 翻:却,表示转折。

"人生苦恋天涯":仿佛责怪我这个时候还不思故土,而对他乡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恋。

# 天涯:远离家乡的异地。

"燕帘莺户":只有到那莺啼燕舞的珠帘绣户,

# 燕帘莺户:燕帘两句,借指歌楼舞榭。

"云窗雾阁":云裳雾鬓的琐窗朱阁,

"酒醒啼鸦":在欢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时只听得归鸦啼鸣。

"折得一枝杨柳":归去时随手折了一枝杨柳,

# 杨柳:古时清明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的风俗。

"归来插向谁家":走到客舍门前,这才恍然醒悟:此处哪有自己的家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朝中措·清明时节》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小令。词以清明时节的雨景开篇,通过“梨花冷看”“酒醒啼鸦”等意象,勾勒出词人羁旅漂泊的孤寂心境。下阕“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折柳寄情的传统意象,反问“插向谁家”,深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家可归的凄凉。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展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诗词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所作。南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张炎家族遭遇变故,其祖父被元军杀害,张氏产业被查抄没收,致使家境一落千丈,生活陷入困境,此时年仅29岁的张炎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打击。此后三年,南宋政权彻底灭亡,面对江山易主的残酷现实,张炎选择隐居于浙东浙西一带。国破家亡的深重打击与自身坚守气节的处世原则,使这位遗民词人只能通过诗词创作来抒发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亡国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小令,题材为清明时节的羁旅感怀。词人以清明时节的雨声、潮水等自然景象为引,描绘出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进而通过梨花的“冷看”、燕帘莺户的描绘,烘托出自己漂泊天涯的孤独与凄凉。最后以折杨柳、插谁家的反问,进一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体现了词人羁旅漂泊中的无奈与哀伤。

2. 写作手法

​​拟人​​:“梨花冷看”将梨花人格化,赋予其冷漠的神态,暗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被冷落的悲凉,使景物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反衬​​:以动衬静,以“燕帘莺户,云窗雾阁”的繁华热闹反衬词人“酒醒啼鸦”的孤独寂寞,突出其漂泊无依的凄凉心境。双关​​:“插向谁家”既指杨柳无处可插的现实困境,又暗喻词人漂泊异乡、无家可归的凄凉处境,言简意深。

3. 分段赏析

上阕:雨中羁旅与梨花冷眼​​。“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开篇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明骤雨图。不同于文人笔下常见的“润物细无声”,这里的清明之雨呈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哗”字犹如鼓点般密集,将雨势的浩大与急促表现得淋漓尽致;“拥”字则赋予潮水以生命,生动展现了潮水汹涌奔腾、席卷渡头的壮阔景象。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中,词人被迫滞留江边,目睹着潮水拍岸、沙石翻涌的景象,内心的焦灼与无奈可想而知。“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这两句堪称全词最精彩的转折。梨花本是清明时节的应景之物,诗人却突发奇想,赋予其“冷看”的拟人化神态。这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恰如词人内心孤独感的投射。更为精妙的是,词人不仅描写梨花“冷看”,更进而推想梨花似乎在责备自己“苦恋天涯”。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完美融合:梨花的“冷”与词人的“热”形成鲜明对比,而“责备”则折射出词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自嘲与无奈。这种“翻案”写法,不仅使景物描写更具张力,更在看似不经意间道出了游子的心声。​​下阕:借酒消愁与杨柳无家​​。“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酒醉之后,词人转而寻访歌楼舞榭。这里的“燕帘莺户”、“云窗雾阁”四个意象层层递进:从燕子栖息的帘幕、黄莺歌唱的门户,到云雾缭绕的窗棂、楼阁,生动展现了歌舞场所的华美与奢靡。然而,这种纸醉金迷的销金窟终究只是暂时的慰藉。“酒醒啼鸦”一句,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头上,将之前的醉意一扫而空。醉眼朦胧时听见的莺燕婉转,清醒后却只剩下乌鸦凄厉的啼叫,这种听觉上的巨大反差,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从短暂欢愉到更深孤寂的情感转变。“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这两句堪称全词点睛之笔。杨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是春的使者,又是离别的象征。清明插柳本是民间习俗,词人“折得一枝杨柳”的举动,本是为了寄托哀思。但“归来插向谁家”的反问,却将这一传统行为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个“谁家”的疑问,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无家可归,更是精神层面的无归属感。词人以极其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沉的悲哀:一个漂泊者面对传统习俗时的尴尬与无奈,一个亡国遗民面对故土时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使词作在平淡中见奇崛,在简约中见深沉。

4. 作品点评

该词在艺术表现上运用遣愁至增愁的递进手法,通过反复消愁反而更添愁绪的矛盾冲突,层层递进地揭示主题,展现出词人严谨的构思脉络和清晰的情感层次。词人巧妙运用后续出现的特定词语,如“酒醒”二字使读者得以领会“燕帘莺户,云窗雾阔”的深层意蕴,“归来”则表明前文所述皆为外出经历,而“插向谁家”最终点明漂泊无依的客居状态,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经词人精心安排后,既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纽带,又构建出由浅入深、逐步明晰的表达框架,使得平凡题材与质朴语言焕发出含蓄隽永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词人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司马周南留滞,贻笑梨花,幼安辽海无家,空攀杨柳,是善于怨徘者。

近代俞陛云《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下一篇:宋·释文珦《物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