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jiāng
tí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bǎi
zhàn
láo
zhuàng
shì
āi
zhōng
yuán
bài
shì
nán
huí
jiāng
dōng
jīn
suī
zài
kěn
jūn
wáng
juǎn
lái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逐句剖析

"百战疲劳壮士哀":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

#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势难回":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子弟今虽在":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

#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与君王卷土来":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肯:岂肯,怎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从政治家的视角,依据楚汉战争形势,对项羽难再卷土重来的结局作出理性判断。首联写项羽百战疲惫,颔联点明中原战败后大势难挽,颈联引出江东子弟,尾联以反问强化观点。此诗运用反问等手法,议论精警,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独具慧眼,展现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果敢与睿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叠题乌江亭》是王安石所作。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后前往京城,途中经过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时唐代诗人杜牧曾写有《题乌江亭》,王安石针对杜牧在诗中的议论,写下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事件,从客观形势出发,表达了项羽难以东山再起的观点,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事件冷静理性的思考,以及不同于常人的历史见解。

2. 写作手法

反问:“肯与君王卷土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即便江东子弟尚在,也未必会再追随项羽卷土重来,增强了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对比:将杜牧与自己对项羽能否卷土重来的观点进行对比,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精神,王安石则从政治家角度指出项羽败局已定,突出了王安石对历史形势的理性判断。

3. 分段赏析

《叠题乌江亭》首联,“百战疲劳壮士哀”,“哀”字精炼地体现出长期征战后将士的疲惫与士气低落,暗示项羽已失人心;“中原一败势难回”,直接点明项羽中原战败后大势已去。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强调败局难以逆转。颈联“江东子弟今虽在”,为尾联做铺垫。尾联“肯与君王卷土来?”以反问突出即便江东子弟仍在,也不会再为项羽卖命,深刻揭示出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展现诗人独特的历史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安石和杜牧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表明了他们看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各有各的意图。王安石是从实的方面,从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说不可能卷土重来,这也许更符会历史实际;杜牧是从虚的方面,从人应该有的志气着笔,说可能卷土重来,这是要让人们有不甘失败的顽强精神。与各自思想内容相一致,杜牧的诗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而王安石的诗歌则显得深沉。两首二都是很好的咏史诗。

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

# 王荆公初为参政,闲日阅晏元献小词而笑日:“宰相为此可可乎?”

宋魏泰《东轩笔录》

# 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执,故琢句选词,迥不犹人。诗贵温柔,而公性情刻酷。故凿险缒幽。自堕魔障。

清袁枚《随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下一篇:宋·杨万里《竹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