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春半踏青时":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
# 踏青:春日郊游。唐宋踏青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者,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者。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
"风和闻马嘶":和暖的春风中,马嘶声声。
# 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风和:春风暖和。
"青梅如豆柳如眉":青青的梅子,
# 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
"日长蝴蝶飞":才豆粒一样大小,日长气暖, 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
# 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花露重":花上露珠晶莹,
"草烟低":春草茂密如烟,
# 草烟:形容春草稠密。
"人家帘幕垂":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
# 帘幕:帘子和帷幕。
"秋千慵困解罗衣":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
# 罗衣:香罗衫。,慵困:困倦。
"画堂双燕归":轻解罗衣床上眠,只见堂屋前双燕飞归。
# 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是一首词诗,也是一首怀人诗。介绍了仲春时节一位女子踏青的情景,描绘了春日郊外的秀丽景色和女子的所见所闻;体现了女子由景触情,内心涌动的相思之苦;营造了清秀典雅、迤逦飘逸的艺术氛围;表达了词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是欧阳修作品中极为典型的一首小词。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人通过描绘仲春时节的自然风光,如南园的青梅、柳丝、蝴蝶等,以及黄昏时分的花露、草烟、帘幕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以此抒发女子的相思之情。对比: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仲春时节南园的秀丽景色,如青梅如豆、柳丝轻拂、蝴蝶翩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又刻画了女子内心的相思之苦,如秋千慵困、解罗衣的孤寂动作。这种春日的美好与女子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女子的相思之情在欢乐氛围中的孤独与无奈。映衬:青梅的鲜嫩、柳丝的柔美映衬出女子的青春与美丽;而花露的重、草烟的低则映衬出女子内心的沉重与忧郁。这种映衬手法使得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深邃,意境更加悠远。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细腻地描绘了思妇怀人的深沉情绪,内心情感的流露含蓄而微妙。全篇未直言思念,也未直抒愁怨,但春光大好之时,游园却未能让女主人公心情欢畅,园中荡秋千也未见盈盈笑语,一切只是默默无言,最终她欲拥衾独眠。这并非因春光和煦、暖风熏人而生的娇慵易倦,而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上片细述女子游南园之所闻所见,所选声音、景物皆富含深意。仲春时节,花繁叶茂,正是踏青佳期,人们纷纷结伴出游。此处突出两层意味:一是大好春光欲与所思之人共享而不可得;二是春光虽盛,却也预示着将衰之日,好景易逝,时光空流,历经秋凉冬寒,迎来春光,却仍盼不回远人。青梅如豆,柳叶如眉,外物之变化暗示时光之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风和之际,本应欢声笑语、笙歌管弦,但女主人公耳中唯闻风声与马鸣,此乃因她内心愁闷,想当年作别之时,远人身跨骏马扬鞭远去,如今他人游子归家,自己却独守空闺。马声之闻,亦是愁思之现。末句“日长蝴蝶飞”,日长难熬,蝶又双飞,更惹相思。此数句,未言一情,却情满其间。下片写女子独处园中已久,暮色降临,花露如泪,草锁轻烟。望邻家重帷深垂,知天时已晚,不禁长叹。秋千荡罢,困倦无聊,痴坐无绪,返回屋中。点灯独坐,不堪忆昔共剪烛花之情,欲向梦中寻慰藉,或可忘却,或可一见。女主人公此时心力交瘁,不愿再思再想。然无意抬头,却见“双燕”栖于画栋之上。燕之双飞,实喻夫妇和谐相伴,此时见“双燕”,女主人公只能心痛难忍。真燕画燕,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双”字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痛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言情深沉,写景生动,情感蕴含于景色之中,以景作结,余味无穷。读后令人低回不已,余音绕梁,充分展现了欧阳修词作和婉、深邃的特色。
# 观其思深辞丽,均律调新,真清奇飘逸之才也。
宋陈世修《阳春集序》
# 景物闲远。又云:帘垂则燕栖,栖则在梁,妥甚。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 是人是物,无非化日舒长之意,望而知为治世之音,词家胜象。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先写春早之景,后言春昼之人,但言日长人倦。“秋千”二句不着欢愁,风情自见。 南国美景如画,春色撩人。写景句含婉转之情,可谓情景两得。词家之妙诀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下一篇:宋·戴复古《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