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chūn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miào
táng
píng
róng
zuò
shǐ
使
gān
quán
zhào
fēng
chū
guài
shàng
wén
zhàn
zhī
qióng
hǎi
kàn
fēi
lóng
chén
shuāng
sān
qiān
zhàng
měi
suì
yān
huā
wàn
chóng
shāo
cháng
shā
xiàng
yán
bīng
gǎn
fàn
quǎn
yáng
fēng

译文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逐句剖析

"庙堂无策可平戎":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

# 平戎:战胜入侵者。《新唐书·王忠嗣传》:(王忠嗣)节度朔方上平戎十八策。斩米施可汗,虏不敢近塞。,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借指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坐使甘泉照夕烽":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

# 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坐使:遂使。

"初怪上都闻战马":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

# 初怪上都闻战马:“初怪……岂知……”两句,有始料不及之意。此句意为汴京已经沦陷。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说指建康或临安,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择地。尚未定。战马:金兵铁骑。

"岂知穷海看飞龙":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

# 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处说飞龙不在天上而逃于海。皇帝在茫茫九州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讽刺朝廷无能。“,穷海:僻远的海上。此处指温州(今属福建)海域。

"孤臣霜发三千丈":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

# 霜发三千丈:此处借指忧国之情。,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邵阳。

"每岁烟花一万重":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

# 烟花一万重:意为离故乡太远,看不到故乡的春景。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

"稍喜长沙向延阁":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

# 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諲。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疲兵敢犯犬羊锋":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 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犬羊,对金兵的鄙称。,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伤春》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的悲愤之作。开篇,诗人便为朝廷无退敌之策,金兵屡屡进犯,国势衰微而痛心。颔联,借汴京沦陷、皇帝入海避难两件事,有力地揭示出投降路线的恶果,既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也暗讽朝廷的软弱。颈联直抒胸臆,描绘出诗人国难当头却报国无门、有家难回的悲苦心境,读来令人动容。尾联笔锋一转,赞颂抗金将领的勇敢,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铿锵有力,用典巧妙,生动展现出南宋动荡不安的局势,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让后人透过诗句,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与诗人的满腔赤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伤春》是陈与义所作。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先后攻下建康、临安。次年,明州也被攻破,宋高宗被迫乘船逃入海上。当时陈与义流落到湖南邵阳紫阳山,面对明媚春光,深感国势危急,遂触景生情,以《伤春》为题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伤时感事诗。诗中通过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列举汴京沦陷等典型事例,展现了国势的危急和投降路线的恶果,抒发了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的悲痛,同时赞扬抗金将领,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实则饱含对时局的感伤,深切彰显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风格雄浑沉郁,忧思愤懑之情深厚广远,行文起伏有致,在同类题材上深得杜诗精髓。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直接抒发诗人伤感之情,颈联、尾联也多处直接表达对局势、人物的看法。对比:尾联把向子諲率疲兵抗敌与朝廷“无策可平戎”对比,突出向子諲的英勇与朝廷的怯懦,强化批判意味。借古喻今:首联“坐使甘泉照夕烽”,以汉代匈奴入侵烽火照甘泉宫之事,比喻南宋金兵长驱直入,影射当下朝廷面对金兵侵略的无能。

3. 分段赏析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上句为因,下句为果,借古喻今,直陈国事危急。“庙堂无策可平戎”,指朝廷面对金兵侵略,无力也不敢抵抗;“坐使甘泉照夕烽”,以汉代匈奴入侵,烽火直照甘泉宫为喻,表明因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这两句直接将批判矛头指向皇帝,奠定了全诗的沉重基调。颔联“初怪”二句,承接上文,具体描绘南宋小朝廷狼狈逃窜的情景,让“坐使甘泉照夕烽”的状况更为直观。敌人步步紧逼,朝廷节节败退,面对此景,诗人忧心如焚。正值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岌岌可危,这更增添了诗人的伤感。“初怪”“岂知”的语气,强化了惊叹之感,情感起伏明显,凸显局势急剧恶化,也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使情感表达更为跌宕。颈联“孤臣”二句紧扣“伤春”主题,直接抒发感慨。“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感,下句绘春景,由绚烂的春景引发深沉的伤感。诗人以“孤臣”自称,既表明自己流落无依的处境,也暗示失去了皇帝的庇护。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笔力千钧。诗人对向子諲满怀歌颂之情,向子諲率领疲惫之师,却敢于直面如野兽般的金国侵略军,其爱国与牺牲精神令人敬佩。诗人将在长沙抗敌的向子諲与朝廷的当权派进行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却“无策可平戎”,对向子諲的歌颂,实则饱含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笔调苍凉悲壮,字里行间尽显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崇敬。“敢犯”二字,气势非凡。“稍喜”并非指对向子諲抗金功绩的肯定程度低,而是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困境下,向子諲的英勇抗争带来了一丝希望,让诗人在忧伤中感到些许欣慰。

4. 作品点评

《伤春》深刻展现了南宋前期战乱频仍的社会图景。诗里,诗人对南宋朝廷面对金兵侵略时,不积极抵抗,只知一味逃窜的行径,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与此同时,诗人对向子諲等官兵奋起抗击外敌的爱国行为,予以热情赞颂。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勇赴国难,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在当时主和论调甚嚣尘上的环境下,诗人鲜明的主战立场尤为珍贵。它不仅彰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更激励着时人及后世,为保卫家国而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迹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简斋集提高要》

# 此首真有杜意。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覯《梁帝》

下一篇:宋·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