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朝代:唐作者:崔郊浏览量:2
gōng
wáng
sūn
zhú
hòu
chén
绿
zhū
chuí
lèi
luó
jīn
hóu
mén
shēn
shì
hǎi
cóng
xiāo
láng
shì
rén

译文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心中爱恋之人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逐句剖析

"公子王孙逐后尘":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

# 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王公贵族的子弟。

"绿珠垂泪滴罗巾":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 罗巾:丝制手巾。唐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相传本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梁氏女,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

"侯门一入深似海":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

# 侯门:指王公贵族、权豪势要之家。

"从此萧郎是路人":从此心中爱恋之人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 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去婢》是唐代元和年间秀才崔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全诗以诗人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其姑母的婢女因美貌被卖给显贵于頔,诗人与之相爱却被迫分离的悲剧。首句通过侧面烘托公子王孙的追逐,暗示女子容貌出众;次句以绿珠坠楼的典故,既喻女子才貌,又暗含其被劫夺的悲惨命运。后两句以“侯门似海”的比喻,揭露封建门第制度对爱情的摧残,将个人哀怨升华为普遍的社会悲剧。全诗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通过“垂泪”“深如海”等意象传递出深沉的绝望,而“萧郎陌路”的典故更成为后世形容爱情阻隔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家有一位婢女,容貌倾城,才情出众。崔郊与她暗生情愫,却因身份悬殊难以相守。后婢女被卖入显宦于頔府中为婢,崔郊相思成疾,每每念及旧情都黯然神伤。寒食时节,柳絮纷飞,崔郊独行郊外,忽见那魂牵梦萦的身影随车马匆匆而过。两人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崔郊悲喜交加,当即挥毫写下《赠去婢》。机缘巧合,于頔读得此诗,不仅未怪罪崔郊,反而深受感动。次日便命人备下花轿,将婢女送还崔郊。这段才子佳人的离合故事,因一首动人情诗而传为诗坛佳话,后世文人墨客每每提及,莫不唏嘘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情悲剧诗,介绍了唐代诗人崔郊借婢女被权贵强夺的遭遇,控诉封建社会门第制度对自由爱情的摧残。全诗含蓄蕴藉,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公子王孙逐后尘”未直接描写女子美貌,而是通过“公子王孙争相追逐”的场景侧面表现其吸引力。以旁观者的行为反衬主体特质,避免直白,增强含蓄性。用典:“绿珠垂泪滴罗巾”引用西晋绿珠典故,既暗喻女子容貌出众(绿珠以美貌闻名),又暗示其悲剧命运(绿珠因权势被夺坠楼)。典故的双重含义深化了诗意。比喻:“侯门一入深似海”以“海”喻侯门,既写豪门深宅的物理隔绝,又象征权势压迫的深重与绝望。对比:“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旧日情人)与“路人”(形同陌路)形成尖锐对比,凸显爱情被权贵摧毁的残酷现实。“公子王孙”与“寒门情侣”的身份对立,暗含社会不公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首句以“公子王孙逐后尘”的动态场景开篇,通过侧面烘托手法,暗示婢女容貌出众,引得权贵争相追逐。次句“绿珠垂泪滴罗巾”则聚焦细节:以“绿珠”典故(西晋石崇宠妾因反抗权贵坠楼而亡)暗喻婢女的绝世容颜与悲剧命运。诗人未直斥权贵,却借“垂泪”细节流露对女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公子王孙奢靡掠夺的隐晦批判,含蓄中见锋芒。“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两句以“侯门”象征封建权贵的森严壁垒,以“深如海”的夸张比喻,极言阶级鸿沟之不可逾越。“一入”“从此”二词串联时空,暗示命运转折的决绝——女子身陷樊笼,昔日恋人沦为陌路。诗人未直指侯门之恶,却通过“萧郎”(自指)与“路人”的对比,将个人哀怨升华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典故与现实的交织,使诗意哀婉深沉,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用词极为精准凝练。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导致此类人间悲剧的根源上起帝王将相,下至豪强权贵,诗人以“侯门”一词精准概括这一特殊群体,可谓恰如其分。正因如此,“侯门”便成为封建权势阶层的代称;而“侯门似海”这一意象因其精妙的比喻手法,逐渐演化为成语,在文学创作与日常语境中广为传诵。此外,该诗因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而获得广泛传播,其中“萧郎陌路”的典故更发展成为特定成语,特指女子对昔日情郎视同陌路的情感状态,既蕴含着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又暗含着爱而不得的无奈与决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却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明非《唐诗鉴赏辞典》

# 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蕴积文艺而物产罄悬。无何,与姑婢通,每有阮咸之从。其婶端丽,饶彼音律之能,汉南之最也。姑贫,鬻婢子连帅。连帅爱之,以类无双,给钱四十万,宠眄弥深。郊思慕无已,即强亲府署,愿一见焉。其婢因寒食来从事家,值郊立于柳阴,马上连泣,誓若山河。崔生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或有嫉郊者,写诗于座,公睹诗,令召崔生,左右莫之测也。郊则忧悔而已,无处潜遁也。及见郊,握手曰:“‘侯门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公制作也?四百千,小哉?何靳一书,不早相示?”遂命婢同归。至于帏幌奁匝,悉为增饰之,小阜崔生矣。

唐范摅《云溪友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下一篇:唐·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