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角断清秋":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
# 断:尽或占尽的意思。,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征人倚戍楼":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对青冢":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
#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白日落梁州":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 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白日:灿烂的阳光。
"大汉无兵阻":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
# 大汉:一作“大漠”。
"穷边有客游":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情似此水":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
# 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似:一作“如”。,情:心情。,蕃:指吐蕃。
"长愿向南流":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唐代诗人
张乔(?~?),唐代诗人。字伯迁,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他曾隐居九华山苦学,与许棠、张蠙、周繇并称“九华四俊”,与许棠、郑谷等东南才子并称“咸通十哲”。其作诗好苦吟,追求格律工整,擅作景语,韵律和谐,字句工丽。诗歌风格多样,既有瘦寒孤冷之美,又有悲怆奇崛的意境。代表作品有《华山》《越中赠别》《秋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通过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营造出高阔深远的意境,展现出气韵直贯又抑扬顿挫的节奏。全诗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既呈现了边塞少有的和平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春风”虚写:颔联“春风对青冢”中,“春风”并非实指季节,而是虚指和平氛围,以想象中的春风拂动青冢青草,象征王昭君和亲带来的长久安宁,虚实结合深化主题。对比:颈联“无兵阻”与“有客游”以“无”和“有”的对比,突显边关从“战乱阻隔”到“开放太平”的转变;“大漠”的荒远与“客游”的生机形成反差,强化和平主题。比喻:“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诗句将边疆少数民族的心意比作流水,以流水长久向南流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希望与中原友好相处、归顺朝廷的心愿。
3. 分段赏析
首联“调角断清秋”中,“调角”指吹角,角为古代军中乐器,类似军号;“断”有尽或占尽之意。此句极力描绘清秋时节,万里长空中角声回荡,悦耳悠扬。一个“断”字,将角声的音韵之美与音域之广传神展现;“调角”与“清秋”的韵味和色调恰相融和,营造出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此句先从高阔空间着笔,勾勒出深广背景,渲染出宜人氛围。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组成的画面: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仿佛在倾听悦耳角声、欣赏迷人秋色。不用“守”而用“倚”字,微妙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中,“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为汉朝王昭君之墓,由此让人由王昭君和亲事迹联想到当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是人们长期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如她墓上青草在春风中摇荡般,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时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因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之称,故有此说。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占据。傍晚时分,视线从王昭君墓地移至凉州,夕阳西下,余晖一片,呈现出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让人想见即便在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颈联“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中,“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无兵阻”与“有客游”通过“无”与“有”、“兵”与“客”的对比,表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点化作用。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比喻,自然抒写出作者心愿,使诗的意境进一步深化。“此水”不确指,或指黄河。诗人望着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表现出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为脉络展开抒写,意境高阔深远,气韵既贯通流畅又富有抑扬顿挫之致。运笔如高山流水,时而奔腾直下,时而回旋跌宕,读来既畅达明快又余韵悠长,令人回肠荡气,回味无穷。
# 前后两截格。凡五言律,首尾相称、位置停匀者,正调也。前半警策,后半更不用力,如此诗及岑参《寄严许二山人》诗者,变调也。后半亦非不用力,但声势气局为前段所摄,只以平平衬带过去耳。
清黄生《唐诗矩》
# 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之一也。前半首言正秋寒绝塞、角声横断之时,登戍楼而凭眺:近望则阴山之麓、明妃香冢、青草依然;远望则白日西沈、云天低尽处,约略是甘凉大野。五六乃转笔写登楼之客,因大漠销兵,行人无阻,乃能作出塞壮游。末句愿蕃人向化,如水向南流,与“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同一诗人忠爱之思。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储嗣宗《孤雁》
下一篇:唐·韩偓《草书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