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áng
·
·
jiǔ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3
zhàn
zhàn
cháng
kōng
hēi
gèng
kān
xié
fēng
luàn
chóu
zhī
lǎo
yǎn
píng
shēng
kōng
hǎi
lài
yǒu
gāo
lóu
bǎi
chǐ
kàn
hào
dàng
qiān
qiū
bái
shū
shēng
shén
zhōu
lèi
jìn
liáng
xiàng
niú
shān
zhuī
wǎng
shì
shào
nián
líng
yún
dào
ér
jīn
chūn
huā
luò
jìn
mǎn
huái
怀
xiāo
cháng
hèn
shì
rén
xīn
shǎo
ài
shuō
nán
cháo
kuáng
mào
nián
nián
niān
chū
ruò
duì
huáng
huā
jiǔ
huáng
huā
xiào
rén
cén
hóng
鸿
běi
西

译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更哪堪忍受、又交织着斜风细雨,纷乱的愁绪如乱麻般交织。我这双老眼平生看遍了四海,幸好还有这百尺高楼可供我凭高远眺。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这白发书生为国家而洒下悲怆的泪水,满心凄凉、却不会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少年时我自负有生花妙笔,到如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总爱谈论南朝那些放荡不羁的狂客。把孟嘉落帽的旧事、每年拿出来说。倘若面对菊花却辜负了美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太阳渐渐西沉,消失在地平线。

逐句剖析

"湛湛长空黑":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

# 湛湛:音战,水深貌。深远的样子。

"更那堪、":更哪堪忍受、

"斜风细雨":又交织着斜风细雨,

"乱愁如织":纷乱的愁绪如乱麻般交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我这双老眼平生看遍了四海,

#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赖有高楼百尺":幸好还有这百尺高楼可供我凭高远眺。

#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看浩荡、":放眼望去、

"千崖秋色":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

"白发书生神州泪":我这白发书生为国家而洒下悲怆的泪水,

# 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尽凄凉、":满心凄凉、

"不向牛山滴":却不会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

# 牛山滴:谓丈夫不应无谓洒泪。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追往事":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

"去无迹":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少年自负凌云笔":少年时我自负有生花妙笔,

# 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到而今、":到如今、

"春华落尽":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

"满怀萧瑟":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

"常恨世人新意少":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

"爱说南朝狂客":总爱谈论南朝那些放荡不羁的狂客。

# 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把破帽、":把孟嘉落帽的旧事、

"年年拈出":每年拿出来说。

# 拈出:搬出来。

"若对黄花孤负酒":倘若面对菊花却辜负了美酒,

"怕黄花、":恐怕菊花、

"也笑人岑寂":也会嘲笑人太孤寂。

# 岑寂:高而静。

"鸿北去":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

"日西匿":太阳渐渐西沉,消失在地平线。

# 匿:隐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贺新郎·九日》是南宋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词。整首词中,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词人通过对重阳节所见的景物展开细致描绘,饱含深情地抒发了自身对于国家命运以及个人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同时,细腻地表达出英雄末路之际,自己满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的悲痛与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重阳节登上高楼的时候创作的,本应趁着这大好秋光登高揽胜。然而不巧的是,天公不作美。词人置身于这样凄凉萧瑟的天气之中,不禁联想到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始终未能寻得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机会,满心苦闷无处排遣。于是,他索性移情于景,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深沉的情感,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感慨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阳感怀词,词人通过深秋时节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与凭高远眺的苍茫心境,营造了沉郁苍凉、慷慨悲壮的氛围,展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的精神世界与家国情怀。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忧愤,以及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悲凉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由于许汜只知求田问舍,营个人私事,因此陈元龙与许汜不多讲话,并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并且说,要是我的话,就自己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上。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东晋名士,在重阳节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他浑然不觉,后被人作文调侃。刘克庄在这里批评当时文人只知效仿魏晋名士的风流韵事,每年重阳都提及孟嘉落帽之事,却没有现实意义,只是空谈典故,缺乏对国事的关注和实际的作为。借景抒情:“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开篇描绘了一幅阴沉黑暗的天空下,斜风细雨交加的景象。“湛湛长空黑”以浓重的笔墨渲染出天空的昏暗,这种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深沉的悲愤和忧虑。“斜风细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抑的氛围,而“乱愁如织”则直接点明在这凄凉的景象下,词人内心的愁绪如同交织的丝线般纷繁杂乱。通过对恶劣天气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自身报国无门的痛苦。对比:“若对”两句,描写了包括词人自身在内的爱国志士群体。他们与那些醉心魏晋风流的文人雅士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国难民艰,既怀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又深感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直抒胸臆:“白发”四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以苍老之眼登高览胜时的深切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重阳节登高望远引发的感慨。开篇三句以“湛湛长空黑”渲染胸中郁结之情。满天乌云深黑密布,加上阵阵斜风细雨,正应了“满城风雨近重阳”的意境,让人心中烦乱,愁思如织。接下来四句自述平生目空一切,曾自称“一生枘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因作《落梅》诗讥讽时政,写下“东君廖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遭权臣忌恨而病废十年,但他并未因此畏惧,从病后仿梅绝句“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中可见一斑。重阳本是登高佳节,却因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眺望千山万壑间的浩荡秋色,即如赵以夫《龙山令》所写“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高楼百尺”化用刘备典故,据《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因许汜只知求田问舍,陈元龙便对他冷淡,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称自己若在此,会睡于百尺高楼,让许汜睡地上。词中“百尺高楼”即指英雄志士登高望远之处。​接着四句写登楼后的触目伤怀。自己本为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却忧国之心未改,曾在送黄成父还朝时写道:“时事祇今堪痛苦,未可徐徐俟驾。好着手、扶将宗社。”(《贺新郎》)他不在意个人受谤废黜,唯以恢复神州为最大心愿。面对千崖,联想到唐代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九日齐山登高》末两句“古往今来只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他认同杜牧所言,感触人生无常是古今共有的心情,故不必如齐景公般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但作者在此既认为不必计较个人得失,更突出“神州泪”的可贵。往事虽已无迹可寻,却仍在记忆中挥之不去,至此词意陡转,过渡到下片对当年的回忆。​下片先述少年时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想有所作为。“凌云笔”用《史记・司马相如传》典故,相如奏《大人》之颂后,天子大悦,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到如今”两句写现状,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叹息如今才华消尽,只剩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感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效法魏晋名士风流,每逢重阳便提及东晋孟嘉落帽故事。据《晋书・孟嘉传》,孟嘉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笑,他取笔作答,文辞超卓,令四座叹服。在作者眼中,这种无现实意义的“名士风流”不过是过时的狂客行径,不值得每年重九都加以称扬。“若对”两句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与前者对比,他们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作者感愤之余,觉自己无力改变局面,佳节只能赏黄花遣怀,若只赏花而辜负美酒(即不饮酒),恐怕连黄花都会笑人孤寂,言下之意是壮志未酬,只能借酒浇愁。​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如江淹《恨赋》所写"白日西匿,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可北去,而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遥无期,眼看白日西下,象征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巧妙地借景抒发情感,通过叙事来寄托情怀,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借题发挥,尽显感慨与苍凉。其主旋律是一曲英雄失意、融入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清冷凄切,既展现出豪放的气概,又蕴含着深婉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克庄词于豪迈中具有家国之感,足予销沉放任之士习以极大教训。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宋词三百首导读》

# 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

清文学家纪昀《宋词三百首导读》

#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明叔《判词》

下一篇: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