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长空黑":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
# 湛湛:音战,水深貌。深远的样子。
"更那堪、":更哪堪忍受、
"斜风细雨":又交织着斜风细雨,
"乱愁如织":纷乱的愁绪如乱麻般交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我这双老眼平生看遍了四海,
#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赖有高楼百尺":幸好还有这百尺高楼可供我凭高远眺。
#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看浩荡、":放眼望去、
"千崖秋色":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
"白发书生神州泪":我这白发书生为国家而洒下悲怆的泪水,
# 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尽凄凉、":满心凄凉、
"不向牛山滴":却不会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
# 牛山滴:谓丈夫不应无谓洒泪。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追往事":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
"去无迹":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少年自负凌云笔":少年时我自负有生花妙笔,
# 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到而今、":到如今、
"春华落尽":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
"满怀萧瑟":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
"常恨世人新意少":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
"爱说南朝狂客":总爱谈论南朝那些放荡不羁的狂客。
# 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把破帽、":把孟嘉落帽的旧事、
"年年拈出":每年拿出来说。
# 拈出:搬出来。
"若对黄花孤负酒":倘若面对菊花却辜负了美酒,
"怕黄花、":恐怕菊花、
"也笑人岑寂":也会嘲笑人太孤寂。
# 岑寂:高而静。
"鸿北去":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
"日西匿":太阳渐渐西沉,消失在地平线。
# 匿:隐藏。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阳感怀词,词人通过深秋时节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与凭高远眺的苍茫心境,营造了沉郁苍凉、慷慨悲壮的氛围,展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的精神世界与家国情怀。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忧愤,以及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悲凉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由于许汜只知求田问舍,营个人私事,因此陈元龙与许汜不多讲话,并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并且说,要是我的话,就自己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上。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东晋名士,在重阳节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他浑然不觉,后被人作文调侃。刘克庄在这里批评当时文人只知效仿魏晋名士的风流韵事,每年重阳都提及孟嘉落帽之事,却没有现实意义,只是空谈典故,缺乏对国事的关注和实际的作为。借景抒情:“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开篇描绘了一幅阴沉黑暗的天空下,斜风细雨交加的景象。“湛湛长空黑”以浓重的笔墨渲染出天空的昏暗,这种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深沉的悲愤和忧虑。“斜风细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抑的氛围,而“乱愁如织”则直接点明在这凄凉的景象下,词人内心的愁绪如同交织的丝线般纷繁杂乱。通过对恶劣天气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自身报国无门的痛苦。对比:“若对”两句,描写了包括词人自身在内的爱国志士群体。他们与那些醉心魏晋风流的文人雅士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国难民艰,既怀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又深感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直抒胸臆:“白发”四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以苍老之眼登高览胜时的深切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重阳节登高望远引发的感慨。开篇三句以“湛湛长空黑”渲染胸中郁结之情。满天乌云深黑密布,加上阵阵斜风细雨,正应了“满城风雨近重阳”的意境,让人心中烦乱,愁思如织。接下来四句自述平生目空一切,曾自称“一生枘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因作《落梅》诗讥讽时政,写下“东君廖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遭权臣忌恨而病废十年,但他并未因此畏惧,从病后仿梅绝句“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中可见一斑。重阳本是登高佳节,却因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眺望千山万壑间的浩荡秋色,即如赵以夫《龙山令》所写“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高楼百尺”化用刘备典故,据《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因许汜只知求田问舍,陈元龙便对他冷淡,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称自己若在此,会睡于百尺高楼,让许汜睡地上。词中“百尺高楼”即指英雄志士登高望远之处。接着四句写登楼后的触目伤怀。自己本为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却忧国之心未改,曾在送黄成父还朝时写道:“时事祇今堪痛苦,未可徐徐俟驾。好着手、扶将宗社。”(《贺新郎》)他不在意个人受谤废黜,唯以恢复神州为最大心愿。面对千崖,联想到唐代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九日齐山登高》末两句“古往今来只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他认同杜牧所言,感触人生无常是古今共有的心情,故不必如齐景公般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但作者在此既认为不必计较个人得失,更突出“神州泪”的可贵。往事虽已无迹可寻,却仍在记忆中挥之不去,至此词意陡转,过渡到下片对当年的回忆。下片先述少年时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想有所作为。“凌云笔”用《史记・司马相如传》典故,相如奏《大人》之颂后,天子大悦,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到如今”两句写现状,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叹息如今才华消尽,只剩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感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效法魏晋名士风流,每逢重阳便提及东晋孟嘉落帽故事。据《晋书・孟嘉传》,孟嘉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笑,他取笔作答,文辞超卓,令四座叹服。在作者眼中,这种无现实意义的“名士风流”不过是过时的狂客行径,不值得每年重九都加以称扬。“若对”两句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与前者对比,他们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作者感愤之余,觉自己无力改变局面,佳节只能赏黄花遣怀,若只赏花而辜负美酒(即不饮酒),恐怕连黄花都会笑人孤寂,言下之意是壮志未酬,只能借酒浇愁。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如江淹《恨赋》所写"白日西匿,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可北去,而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遥无期,眼看白日西下,象征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巧妙地借景抒发情感,通过叙事来寄托情怀,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借题发挥,尽显感慨与苍凉。其主旋律是一曲英雄失意、融入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清冷凄切,既展现出豪放的气概,又蕴含着深婉的情思。
# 克庄词于豪迈中具有家国之感,足予销沉放任之士习以极大教训。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宋词三百首导读》
# 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
清文学家纪昀《宋词三百首导读》
#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上一篇:宋·徐明叔《判词》
下一篇: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