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忠公尝问余":欧阳文忠公曾经问我:
#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琴诗何者最善":琴诗哪一首写得最好?
"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我回答认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最好。
# 听颖师琴诗:指韩愈诗作《听颖师弹琴》。,退之:即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公曰":欧阳公说:
"此诗最奇丽":这首诗最为奇妙艳丽,
"然非听琴":但不是听琴,
"乃听琵琶也":而是听琵琶呢。
"余深然之":我深以为然。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建安章质夫的家里有擅长弹琵琶的人,
"乞为歌词":请我替他写首曲词。
"余久不作":我很久没有写词了,
"特取退之词":为此特意拿韩愈的这首诗,
"稍加隐括":稍微加以隐括,
# 隐括:亦作“檃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使就声律":使它合乎声律,
"以遗之云":用来送给那个擅弹琵琶的人。
"昵昵儿女语":乐声初发,
# 昵昵:音逆,古音尼。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龙榆生笺:《尚书疏·说命下》:“昵,亲近也。”
"灯火夜微明":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
"恩怨尔汝来去":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 尔汝: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之称,引申为轻贱之称或亲昵之称。龙榆生笺:《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杜少陵《醉时歌》:忘形到尔汝。
"弹指泪和声":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变轩昂勇士":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
"一鼓填然作气":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
# 一鼓填然作气:傅子立注:《孟子》曰:“填然鼓之。”《左传》:“一鼓作气。”刘尚荣按:“见《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庄公十年》。”龙榆生笺:“《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填然:状声响之巨。
"千里不留行":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 千里不留行:傅子立注:《庄子》:“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刘尚荣按:“见《庄子·卷三十·〈杂篇·说剑〉》。”
"回首暮云远":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
"飞絮搅青冥":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 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②形容青苍幽远。指山岭。③指海水。
"众禽里":百鸟争喧,
"真彩凤":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
# 彩凤:龙榆生笺引南朝齐·谢玄晖《永明乐十首》:“彩凤鸣朝阳,玄鹤舞清商。”
"独不鸣":唯独彩凤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
# 跻攀:登攀。跻音机。
"一落百寻轻":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
# 寻:长度单位。《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索隐云“七尺曰寻。”亦有云八尺为寻者。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烦子指间风雨":弹者的指间好像能兴风作雨,
"置我肠中冰炭":好像把寒冰火炭轮番置我腹中。
# 冰炭:龙榆生笺:“《盐铁论·刺复》:“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淮南子·说山》:“天下莫相憎于胶漆,而莫相爱于冰炭。”注:“冰得炭则解,水复其性,炭得冰则保其炭,故曰相爱。”
"起坐不能平":坐立不安,心情难以平静。
"推手从归去":琴师演奏完后将琴推开放下,
"无泪与君倾":我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音乐为题材的词。全词通过对琵琶演奏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演奏者精湛技艺的赞叹,以及作者聆听过程中内心被音乐激起的强烈情感波动,体现出对琵琶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赞赏。
2. 写作手法
比喻:“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将乐声比作青年男女在微弱灯光下的亲昵私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的轻柔、缠绵。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把高昂的乐声比作勇士在鼓声中驰骋沙场,表现出乐音的雄壮激昂。通感:“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暮云、飞絮,以景物的缥缈幽远来形容音乐给人的空灵之感,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对比:“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以百鸟争喧与彩凤不鸣对比,以及乐声从艰涩难行到陡然下降的对比,突出音乐的变化。烘托:“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从听者的感受“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侧面烘托出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感染力。联想:“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由轻柔旖旎的音乐声,联想到在微弱灯光的夜晚,青年男女亲昵地私语,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为生活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乐声的温柔缠绵。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当音乐变得雄壮高扬,作者联想到战场上轩昂的勇士,听到鼓声便奋勇向前,势不可挡。以勇士驰骋沙场的画面,生动展现出音乐节奏的强烈和气势的磅礴。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音乐归于悠扬致远时,作者联想到回首望去,暮云遥远,飞絮在青天中飘荡。用暮云、飞絮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悠远、缥缈的意境,体现出音乐给人带来的空灵、幽远之感。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从音乐的旋律中,作者联想到百鸟争鸣的场景里,唯有彩凤独自不鸣。以彩凤不鸣的画面,形成一种“留白”效果,给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内涵。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根据音乐曲调的曲折变化,作者联想到攀登时寸步难行的艰难,以及突然一落千丈的惊险。形象地描绘出音乐先抑后扬、起伏变化的特点,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张力。
3. 分段赏析
此词在创作上巧妙运用联想手法,苏轼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在上阕中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音乐的动态画卷。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词的长短句形式恰似为细腻描摹音乐变化量身定制。开篇处,乐声如同一缕轻烟袅袅升起,仿若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光中互诉衷肠,情意缱绻,“弹指泪和声”五字,将弹奏起始时那轻柔哀怨的音调诠释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仿若置身于温婉的音乐情境之中。紧接着,“忽变”三句笔锋骤转,曲调由低婉瞬间跃至激昂,苏轼凭借词体灵活多变的特性,生动描绘出战士在激昂鼓声中奋勇驰骋沙场的壮阔场景,金戈铁马之态跃然纸上。而结尾“回首”两句更是神来之笔,词人匠心独运地将音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回首暮云远”,飘动的白云、纷飞的柳絮,共同营造出缥缈幽远的意境,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充分彰显出词体在营造意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阕中,苏轼娴熟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对同一时间内繁复细碎的声响与清越悠扬的音调进行细致对比,另一方面对不同时间里音乐高低起伏的变化展开深入对照。“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在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中,彩凤却静默无声,以“留白”之法蕴含深刻哲理,引人深思。随后,琴声骤然高亢,艰难攀升至巅峰后又陡然坠落,苏轼借助词的长短错落、节奏多变,将乐声的跌宕起伏刻画得惊心动魄,令人心潮澎湃。最后五句,词人从听者激动难平的心情切入,侧面烘托出演奏者炉火纯青的艺术感染力。“指间风雨”四字极言弹者技艺的精湛绝伦,如风雨般变幻莫测;“肠中冰炭”则生动展现出听者内心的强烈震撼,情感在冰火交织中翻涌。“推手从归去”不仅勾勒出琴师演奏结束的优雅动作,更暗含着词人渴望归隐田园的悠然情怀。“无泪与君倾”相较于原诗的“湿衣泪滂滂”,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内敛,韵味悠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词体在抒情表意上的细腻与婉转,余韵久久萦绕在读者心间。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独出机杼地“隐括”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他巧妙拆解原诗,不仅融入新的感悟,还借词牌长短句的独特韵律,重新编排诗境,让音乐的描绘更具节奏感,尽显独特艺术魅力。
# 东坡公听琵琶一曲,奇甚。
宋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三《与郭英发》第一简
# 其缓调高弹,急节促挝,可以目听。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