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踏青,是北宋时期一个非常热闹的民俗。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愁,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也猎取这一盛况,创作出不朽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柳永通过对这一民俗的描绘,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享乐意识。词的上片写太平盛世繁华都市中的春游。词一开篇即写景,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这时候写的是自然景观,并且指明了这些景物是在神州,也就是汴京。接下来,是处楼台三句写都市人文景观,以是以二字开始,写出了都市繁华的广泛程度;后又以腾沸二字结束,写出了都市繁华的热闹程度。接下来是游春盛况的叙写。游人之恣,驰骤之无限,从行动上写出了游春人的心情舒朗,无拘无束;娇马车如水的比喻,借用了李煜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望江南多少恨》),概写游春盛况,寻芳选胜则具体写游人的行踪,冠以竞字写出了游春人争先恐后的恣游心态。归来向晚对照开头艳阳景,表明游春活动从清晨的艳阳初升延续到黄昏日暮。结句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可以说是游春活动的尾声了,以一起字领起,不仅极具画面感,且情韵无尽。这首词的上片在一定程度上记述了北宋前期太平盛世都市繁荣,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而且繁红、嫩绿、艳阳、朱门、新声、通衢、香尘等一连串带有修饰性的词的运用,以及明媚、腾沸、如水、近远、细细等一连串工笔描写,都极为生动地显示了汴京春日的繁盛。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上片都可以说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词的上片已写尽汴京太平景象,下片则进一步写歌舞之乐。太平世,直言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太平盛世。少年时二句说自己还处于少年时期,不忍心把美好的时光轻易抛弃。况有红妆二句说自己有美女相伴,连用红妆、楚腰、越艳三个词来形容相伴歌女的美貌,之后,词人又引用了一个典故,出自王仁裕《开宝天元遗事》,书中说宫廷乐工许合子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词人还用了何啻二字,说她们一笑何值千金,不仅突出了相伴美女的美貌,也从侧面反映了词人当时的奢侈生活。接下来,向尊前二句写歌舞之盛,此处多用典故。先写舞,舞袖飘雪,典故出自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后写歌,歌响行云止,引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有美女相伴,又有歌舞欣赏,故而词人说愿长绳、且把飞乌系。任好从容痛饮,谁能惜醉。希望用绳子把太阳系住,以便从容痛饮。这种挽留时光的方式独特、浪漫,表现了词人对少年韶光易逝的惶恐和无奈。词中以自然的春光和人生的青春交相阐发,由珍惜春天而有珍惜青春的感慨。在词人看来,明媚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欢乐,也同样提醒人们去尽情享受青春,不妨千金买笑、从容痛饮。少年时二句,体现出词人对人生短暂、青春更短的忧惧之心,所谓及时行乐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抵御而已。
上一篇:宋·柳永《西平乐·小石调》
下一篇:宋·柳永《鬻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