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担上卖莲房":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 莲房:莲蓬。
"未抵西湖泛野航":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 野航:乡野水中的船,航,船。,泛:在水中行舟。,抵:比得上。
"旋折荷花剥莲子":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
# 旋:随即。
"露为风味月为香":那莲子有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 为:是;当做。作动词用。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莲的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由衷赞美。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第三句“旋折荷花剥莲子”是实写,生动描绘了在西湖泛舟时可以随时折荷剥莲的实际场景;第四句“露为风味月为香”是虚写,诗人将露水赋予风味,月光赋予香气,这种感受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诗人沉浸于自然情境中的独特体验,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欲扬先抑:首句写“城中担上卖莲房”,接着第二句用“未抵”转折,否定了城中买莲房这一行为,转而赞扬“西湖泛野航”,先抑后扬,突出了西湖泛舟赏莲、食莲的美好,使情感表达更具波澜。对比:将“城中担上卖莲房”与“西湖泛野航”进行对比,突出后者在享受自然、体验折荷食莲乐趣方面的优势,强化了诗人对西湖泛舟这一活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便直切诗题,写及莲房,实则是莲房之中的莲子。那对莲房的描述,将读者的视线瞬间聚焦于诗的主题之上。然而,第二句却笔锋陡然一转,以“未抵”一词,果断否定了“城中担上卖莲房”的情景,转而对“西湖泛野航”赞誉有加。这里的“泛野航”,指的是在西湖之上悠然泛舟。一个“野”字,宛如一把钥匙,巧妙地开启了通往以西湖为背景的广袤大自然的大门,将整个情境渲染得更加开阔且富有诗意。第三句采用实写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在西湖泛舟时的惬意场景:可以随心所欲地随时折取那娇艳欲滴的荷花,轻松剥食其中的莲子。如此美妙的体验,相较在城中购买担上的莲房,实在是好上太多!“旋”字在此处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既统领着折荷花的动作,又关联着剥莲子的行为。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折荷食莲之乐,无疑让“泛野航”的乐趣远远超越了“城中担上卖莲房”。第四句则运用虚写之法。“泛野航”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折荷食莲的实际享受,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那独特的气息。彼时,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露水轻笼,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诗人沉浸其中,不由得心生感慨——露水仿佛也充满了独特的风味,月光似乎也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从常理而言,露水并无风味,月光亦无香气,显然这是虚写之笔。但当诗人沉醉于折荷食莲的过程中时,露水令他心醉神迷,月光仿佛也带来了丝丝芬芳,这正是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独特体验。虽说是虚写,却也虚中有实。露水的滋润,使得莲子愈发新鲜可口,而荷花的清香在月光的笼罩下,四处飘散,可不就是充满了风味与清香吗!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围绕着西湖月夜下 “泛野航” 的悠然活动展开细致描绘。诗人于西湖的月色与湖光中,尽情享受着泛舟的惬意。在这一过程里,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如潺潺溪流自然流淌,化作笔下明朗的诗句,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
上一篇:宋·黄公度《暮春山间》
下一篇:宋·晁说之《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