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顾山光接水光":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
# 水光:水色。,山光:山色。,四顾:向四周望去。
"凭栏十里芰荷香":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 芰:菱角。,十里:形容水面辽阔。,凭栏:靠着栏杆。
"清风明月无人管":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
"并作南楼一味凉":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 一味凉:一片凉意。,并:合并在一起。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在夏日夜晚,诗人登上鄂州南楼极目远眺的独特情景,表达了自己悠闲自在的心境以及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清风、明月、芰荷等自然景物,一方面构成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闲适;另一方面,结合诗人被贬的背景,又能体会到他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中无法摆脱困境的凄凉。拟人:“清风明月无人管”一句,赋予清风明月以人的特性,好似它们逍遥自在,不受任何束缚,进一步烘托出一种空灵、自由的意境。多感官描写:首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山光与水光相互交融的画面,给人以开阔、秀丽之感;次句则从嗅觉角度入手,让读者仿佛能闻到十里之外传来的芰荷清香,通过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使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3. 分段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前两句“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读者仿若被一股无形之力牵引,瞬间抛却自身所处之地,恍若亲身登上了鄂州南楼,悠然融入那夏夜乘凉的情境之中。这种奇妙的代入感缘何而来?从外界景致瞧,四下里山水轮廓分明,波光与山影相互映衬。绵延十里的荷塘内,芰荷肆意绽放。楼前清风悠悠拂过,天空中明月高悬。远近之景,天地之间,皆以南楼为聚焦点,营造出一个高远、澄澈且充满立体感的美妙艺术境界。就自身感知而言,映入眼帘的山光、水光以及洒下的月光,皆是视觉的收获;那随风飘散而来的芰花与荷花的馥郁香气,则是嗅觉的馈赠。视觉与嗅觉交织,一幅鲜活生动的南楼夏夜图便在读者心间悄然铺展。后两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同样妙不可言。“清风”一词,既点出了夜晚的凉爽之意,这份凉意,通过皮肤能真切触摸到,耳朵也能从微风拂动之音中捕捉到。而“南楼一味凉”里的“味”字堪称神来之笔,仿佛口舌的味觉也参与其中,好似读者正细细咂摸着这股清凉,如同品尝珍馐美味一般。总体而言,在这两句诗的引领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等各类感官,以及与之对应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功能,皆被全面唤醒,汇聚一处,一同沉浸于对南楼夜景的深度感知、悉心领略与切身体验中。这般情景交融之景,让读者自然而然就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真真切切置身于南楼之上,尽情享受着清风明月带来的清爽与惬意。
# 山谷七言绝句皆学杜,少学龙标(按指王昌龄)、供率(按指李白)者,有之,《岳阳楼》《鄂州南楼》近之矣。
近代文学家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