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qióng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hán
qióng
zhèn
shēng
sāo
sāo
shēn
yuè
yǐng
zài
péng
hāo
lǎo
rén
suī
mián
jié
jiāo
chóu
chuāng
rén
dēng
gāo
huāng
chéng
míng
jīn
gāo
běi
dǒu
xià
jiāng
nán
tāo
bēi
jiā
sān
zòu
lǎo
háo
chén
guāng
chū
shān
kāi
jué
liáo

译文

寒蛩振动着翅膀发出骚骚的声音,深夜的时候,月亮的影子洒落在蓬蒿之上。老人虽然想要睡觉,但是眼皮却合不上,在充满愁绪的窗边,人很寂寞,而且灯里的油也已经没有了。在荒凉的城墙上响起了鸣金的声音,城墙高耸入云,北斗星低垂,仿佛要舀起江南的江涛。悲笳连续吹奏了三次,老鸡也随之鸣叫起来,早晨的阳光从山中照射出来,天空变得空阔清朗。

逐句剖析

"寒蛩振翼声骚骚":寒蛩振动着翅膀发出骚骚的声音,

"夜深月影在蓬蒿":深夜的时候,月亮的影子洒落在蓬蒿之上。

"老人虽眠睫不交":老人虽然想要睡觉,但是眼皮却合不上,

"愁窗人寂灯无膏":在充满愁绪的窗边,人很寂寞,而且灯里的油也已经没有了。

"荒城鸣金睥睨高":在荒凉的城墙上响起了鸣金的声音,城墙高耸入云,

"北斗下挹江南涛":北斗星低垂,仿佛要舀起江南的江涛。

# 南:吕本作西。

"悲笳三奏老鸡号":悲笳连续吹奏了三次,老鸡也随之鸣叫起来,

"晨光出山开泬寥":早晨的阳光从山中照射出来,天空变得空阔清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蛩》是北宋张耒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寒夜中寒蛩振翅发声,月影洒在蓬蒿上,一位老人虽想入眠却难以入睡,屋内灯油已尽,人在愁闷的窗边倍感孤寂。接着又描写了荒城上鸣金,北斗星低垂仿佛要舀起江南的江涛,悲笳声中老鸡鸣叫,直到晨光出山天空变得空阔清朗。运用借景抒情、烘托等手法,借寒夜、荒城等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老人的忧愁、孤独之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怀。语言质朴,意境沉郁。该诗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对生活中孤寂、愁苦时刻的细腻感受,体现了张耒诗歌在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寒蛩振翼声骚骚”,从听觉角度开篇,描写了寒蛩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骚骚”一词生动地表现出寒蛩声音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第二句“夜深月影在蓬蒿”,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深夜时分,月光洒在蓬蒿上的景象。月影和蓬蒿的组合,进一步强化了清冷、孤寂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环境的荒凉。第三句“老人虽眠睫不交”,描写了一位老人虽然想要入睡,但却难以入眠的状态。“睫不交”形象地表现出老人无法入睡的情景,引发读者对老人内心世界的好奇和思考。第四句“愁窗人寂灯无膏”,描写了老人在窗边,周围寂静无声,灯油也已用尽的情景。“愁窗”点明了老人的忧愁情绪,“人寂”突出了孤独之感,“灯无膏”则增添了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老人的孤独和忧愁。第五句“荒城鸣金睥睨高”,描写了荒城上响起鸣金之声,“睥睨高”写出了城墙的高耸。荒城和鸣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凄凉的氛围,暗示了环境的不安和动荡。第六句“北斗下挹江南涛”,描绘了北斗星低垂,仿佛要舀起江南的江涛的景象。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悲壮的意境,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第七句“悲笳三奏老鸡号”,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悲笳声连续响起,老鸡也随之鸣叫的情景。悲笳声和老鸡的鸣叫相互映衬,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愁苦。第八句“晨光出山开泬寥”,描写了晨光从山中出现,天空变得空阔清朗的景象。从夜晚的孤寂、愁苦到晨光的出现,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情感的变化,给人一种希望和释怀的感觉,但同时也难以完全驱散之前的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

下一篇:宋·陆游《我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