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shā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běi
shān
shū
绿
zhǎng
héng
bēi
zhí
qiàn
huí
táng
yàn
yàn
shí
shǔ
luò
huā
yīn
zuò
jiǔ
huǎn
xún
fāng
cǎo
guī
chí

译文

钟山上的草稠密茂盛,一路蔓延到池塘边,无论是直的水沟还是曲折的池塘,现在正正波光粼粼。我久坐于此仔细查点掉落的花瓣,慢慢寻觅意中的芳草,回家已是晚了。

逐句剖析

"北山输绿涨横陂":钟山上的草稠密茂盛,一路蔓延到池塘边,

# 陂:池塘。,输绿:输送绿色。,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直堑回塘滟滟时":无论是直的水沟还是曲折的池塘,现在正正波光粼粼。

# 滟滟: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回塘:弯曲的池塘。,堑:沟渠。

"细数落花因坐久":我久坐于此仔细查点掉落的花瓣,

"缓寻芳草得归迟":慢慢寻觅意中的芳草,回家已是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山》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于钟山半山园内悠然漫步,沉浸于庭院的秀丽风光之中,尽显其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境。首两句,他描绘了北山河塘的盎然绿意,那浓烈的绿色仿佛要溢出画面,浸润人的心田。这绿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载体,透露出王安石对春光的无限热爱与眷恋。而接下来的两句,则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他轻轻地数着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似乎承载着他的思绪与情感。他又缓缓地寻觅着芳草,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深情的对话。直到天色渐晚,他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那份闲适与自在,让人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所作。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王安石因变法受挫,毅然离职,退隐至江宁府(现今南京)。在那个春光明媚的季节,他前往北山踏青,被雨后那漫天飘洒、点点斑斓的落花景象深深吸引,沉醉其中,以至于忘却归途,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洋溢着幽然闲适的意境,深刻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心灵无拘无束的高远情怀。开篇两句,北山的河塘被绿意深深浸染,景色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无尽的热爱与眷恋,那份情感如同画卷中的墨色,浓郁而深沉。而随后的诗句,则细腻描绘了诗人沉浸于自然之中的场景:他耐心地细数着每一片落花,悠然地寻觅着芳草,直至夜幕低垂,才缓缓踏上归途。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更凸显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全诗笔触细腻精巧,节奏纡徐平缓,诗意盎然,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将诗人的超脱情怀与大自然的美丽景致完美融合,令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的“北山输绿”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北山描绘成一个有生命的主体,它主动地输送绿色给池塘,使得池塘水涨,绿意盎然。这种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动静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描绘了静态的景色,如北山的绿意、池塘的春水等;而后两句则通过“细数落花”和“缓寻芳草”两个动作,将静态的景色与诗人的动态活动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细节描写:诗人对落花的细数和对芳草的缓寻,都是细腻入微的描写。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陶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闲适。借景抒情:整首诗通过描绘北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得诗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3. 分段赏析

《北山》前两句“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春日融融,北山慷慨地倾泻其绿意,使得横陂之水渐涨,波光粼粼。直堑与回塘,在这春水的滋养下,闪耀着滟滟光芒,犹如镶嵌于大地之上的明珠,璀璨夺目。“输绿”二字,形象而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那蓬勃的生机与山泉的清澈碧透。沐浴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王安石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细细地数着随风飘落的花瓣,每一朵都承载着春天的温柔与细腻;他又缓缓地寻觅着脚下的芳草,那嫩绿的叶片如同生命的礼赞,铺展在他的眼前。诗人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流连忘返,仿佛要将这一刻的永恒镌刻在心间。王安石以其敏锐的感知力与深厚的情感积淀,将眼前的景致与内心的情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他不仅是在描绘春天的景色,更是在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这份诗意,如同春风拂面,温柔而深邃,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后两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在那迷人的山水之间,诗人王安石沉醉不已,迟迟不愿离去。他因心境悠然,便久坐于花丛旁,目光温柔地追随着每一朵轻轻飘落的花瓣,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计数游戏:一朵,悄然离枝;二朵,悠然旋舞;三朵,静静铺陈;四朵……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他沉浸在对自然细节的极致欣赏中。久坐之后,诗人踏上归途,却并未急于前行,而是饶有兴趣地在路径间缓缓寻觅起芳草来。这样的寻觅,让他再次滞留了多时,直至天色渐晚,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家的路。通过“数花”与“寻草”这两个细腻的动作,诗人不仅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中的闲适状态,更深刻地传达出一种淡寂安闲的心境。在这山有情、水有情的天地间,他的心也与这景致融为一体,共同谱写着春天的赞歌。

4. 作品点评

整首《北山》诗在结构上巧妙多变,展现出一种别致的韵律与意境之美。尤其是第三、四句,诗人王安石巧妙地运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使得诗句充满了趣味与深意。第三句“细数落花因坐久”,诗人先给出了结果他细细地数着落花,随后才揭示原因因为久坐,心境变得格外悠闲,于是有了这份雅致去欣赏并计数每一朵飘落的花瓣。而第四句“缓寻芳草得归迟”,则采用了相反的叙述顺序。诗人先道出原因他在归途中缓缓地寻觅着芳草,随后才引出结果因此回家晚了。这样的因果倒置,使得诗句在节奏上产生了变化,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与不舍。这种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北山》这首诗以其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广大诗家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云云,盖本于王摩诘‘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而其辞意益工也。

清吴开《优古堂诗话》

# “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诗轻佻耳。

宋吴可《藏海诗话》

#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 以闲适为胜。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维《嘉树》

下一篇:宋·曹勋《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