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ù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qiū
fēng
chuī
qiáo
shù
míng
lái
kàn
fēi
zhōng
jiǔ
yuè
shuāng
shàng
báo
luò
bàn
suí
fēi
niǎo
lǎo
rén
xīn
shì
gǎn
diāo
líng
zhǐ
féng
qiū
zuì
xǐng
fàn
kuān
yòng
zhēn
nán
jiě
piān
xiě
dān
fēng
zuò
huà
píng

译文

秋风在一夜之间猛烈地吹过桥边的树木,待到明日再来观看,景色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吴中的九月,霜降还未浓厚,只是薄薄的一层,落叶伴随着秋风的吹拂,半数已随飞鸟飘向远方。我这年迈之人,心中满是对生命凋零的感慨,只愿在这萧瑟的秋天里,沉醉不醒,忘却尘世烦恼。范宽的画作真是难以理解其深意啊,他偏偏喜爱用火红的丹枫来作为画中的屏障。

逐句剖析

"秋风一夜吹桥树":秋风在一夜之间猛烈地吹过桥边的树木,

"明日来看已非故":待到明日再来观看,景色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

"吴中九月霜尚薄":吴中的九月,霜降还未浓厚,只是薄薄的一层,

"落叶半随飞鸟去":落叶伴随着秋风的吹拂,半数已随飞鸟飘向远方。

"老人心事感凋零":我这年迈之人,心中满是对生命凋零的感慨,

"只欲逢秋醉不醒":只愿在这萧瑟的秋天里,沉醉不醒,忘却尘世烦恼。

"范宽用意真难解":范宽的画作真是难以理解其深意啊,

"偏写丹枫作画屏":他偏偏喜爱用火红的丹枫来作为画中的屏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树》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树木的变化,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敏锐观察与深沉感慨。诗人目睹自然界的凋零,引发了对自我老去和社会现状的感慨。同时,诗人也通过范宽的画作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和困惑。整首诗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深邃的主题,充分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在嘉泰三年的秋天,于山阴之地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秋风一夜吹桥树,明日来看已非故。吴中九月霜尚薄,落叶半随飞鸟去。”四句,通过对秋风、落叶、霜降等秋日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诗人借这些秋日特有的景物,抒发了内心的感伤与哀愁。秋风扫落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使得诗人心生无力与哀叹。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直抒胸臆:在颈联“老人心事感凋零,只欲逢秋醉不醒”中,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面对秋景的心事和感受。他用“老人心事感凋零”来概括自己内心的哀愁与无奈,而“只欲逢秋醉不醒”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想要逃避现实、沉醉不醒的愿望。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象征:“范宽用意真难解,偏写丹枫作画屏”这里的“范宽”和“丹枫”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丹枫的火红与秋天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同时,范宽的画作也象征着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更加深入。映衬:秋风扫落叶的萧瑟与老人心事的凋零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而落叶随飞鸟远去的动态景象与老人沉醉不醒的静态状态则形成了一种映衬关系,使得诗歌在动静之间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2. 分段赏析

《秋树》首联以秋风和桥树为引子,勾勒出一幅秋日萧瑟的景象。一夜之间,秋风肆虐,吹过桥边的树木,使得景象焕然一新。诗人用“已非故”三字,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这里的“桥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寄托或情感依托,而秋风的吹拂则暗示了这种依托的脆弱和易变。颔联进一步细化了秋天的细节,描述了吴中地区九月时节的景象。诗人提到“霜尚薄”,说明此时还未到深秋,但秋意已浓。落叶随风飘落,部分还随着飞鸟飘向远方,这一动态景象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也寓含了生命的无常和漂泊。飞鸟作为自然界中的自由象征,与落叶的飘零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面对秋天万物凋零的景象,诗人心生无力之感,自比为“老人”,感叹心事的凋零。这里的“老人”不仅指年龄上的衰老,更象征着精神上的疲惫和无力。诗人想要在这秋意之中沉醉不醒,逃避现实的无奈和哀愁。这种逃避的心态,既是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接受,也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消极抵抗。尾联以范宽的画作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感慨和思考。范宽作为北宋时期的绘画大师,其画作深受人们喜爱。但诗人却感到范宽的用意难以捉摸,尤其是他偏爱用丹枫作为画屏的主题。这里的“丹枫”象征着秋天的火红和生命的顽强,与前面的萧瑟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范宽画作的感慨,实际上是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范宽的画作可能寓含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深意,而诗人则试图通过解读这些画作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袁去华《鹊桥仙·明眸皓齿》

下一篇:宋·员兴宗《瑞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