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ù
yuè
èr
shí
hǎ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ēn
héng
dǒu
zhuǎn
sān
gēng
zhōng
fēng
jiě
qíng
yún
sàn
yuè
míng
shuí
diǎn
zhuì
tiān
róng
hǎi
běn
chéng
qīng
kōng
sǒu
chéng
shí
xuān
yuán
zòu
yuè
shēng
jiǔ
nán
huāng
hèn
yóu
jué
guàn
píng
shēng。

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晴。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逐句剖析

"参横斗转欲三更":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

# 参横斗转:一作参横斗落转三更。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也解晴":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晴。

#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 天容海色本澄清: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意":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

# 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鲁叟:指孔子。

"粗识轩辕奏乐声":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粗识:一作无复。,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

# 恨:遗憾。,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兹游奇绝冠平生":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细腻描绘了诗人南贬北归的心路历程。诗中,苏轼不仅流露出重返故土的激动心绪,更彰显出历经磨难而不屈、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豪情,以及那份超然物外、豪迈不羁的胸怀。全诗巧妙地穿插对比之修辞,寓意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自海南返,途中所作。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掌权,苏轼遭贬,从英州至惠州,终至儋州,长达七年。直至哲宗崩,方得赦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该诗以其鲜明的意象与明朗的基调,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即便身处逆境,也能视艰险如坦途、化忧愁为喜悦的广阔胸怀。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苏轼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写作手法

用典: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诗人用黄帝奏乐的典故形容大海波涛声,与乘船渡海的情景相契合。他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而说“粗识轩辕奏乐声”,暗示了苏轼的遭遇和心理活动。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也透露出他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借景抒情:颔联表面描绘景致,实则暗藏诗人情思。开篇道出“欲三更”之时,继而笔锋一转,言“也解晴”之景;随后抛出一问,待“云散月明”之际,又有谁来妆点这天地?末了又意味深长地感慨,“天容海色”本就“澄清”无垢。此般抒情与评议,皆与眼前实景水乳交融,既契合无间,又自然天成。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的是诗人在夜间渡海时仰望星空的景象,星辰的位置暗示着时间已近三更,这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知。诗人的心境也随之明朗,与之前的“苦雨终风”、漆黑一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长时间的苦雨之后,诗人终于看到了“参横斗转”,不禁惊喜交加,发出“苦雨终风也解晴”的感慨,仿佛连自然都理解了他的心情,为他放晴。颔联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又含议论。诗人以“云散月明”的清新景象,抒发内心的舒畅与释然,同时提出“谁点缀”的疑问,仿佛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紧接着,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就是“澄清”的,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世间万物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这些抒情与评论,都紧紧围绕着客观景物,既贴切又自然,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艺术魅力。颈联两句,诗人转而描绘大海,以黄帝奏咸池之乐的典故来形容大海的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相得益彰。但诗人并未直接说出“如听轩辕奏乐声”,而是用“粗识轩辕奏乐声”来表达,这既保留了典故的韵味,又引人深思,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种种遭遇及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尾联两句,诗人以“兹游”作为总结,既照应了诗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又将其内涵扩展至整个贬谪南荒的过程。诗人深知,“九死南荒”的遭遇已经包含在“兹游”之中,但“兹游”所包含的远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这段艰难旅程中所获得的成长与蜕变。整首诗以景起兴,以情贯穿,以理收束,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鲜明的意象和明朗的调子,勾勒出一幅夜间渡海的壮丽画卷。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借由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他笔下的景象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再现,更是其心境的映射,展现了作者即便身处险境仍能泰然自若、化忧为喜的豁达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岳《别子才司令》

下一篇:宋·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