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篇驳论型的论说文,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文章一开始便以不患与患两个否定、肯定的句式,说明了当时的天下之患,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下所忧虑的事情,即不忧虑人才不够多,而忧虑的是在上的人不希望他们多;不忧虑人才不为国家做事,而忧虑的是在上的人不让他们做事,从而明确提出人才问题事关重大,材之用,国之栋梁,并正反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足见人才问题实与国家生死存亡攸关,绝非小事可等闲视之。但恰恰在这个关于国家安荣亡辱如此重大的人才问题上,当时的上之人(包括皇帝在内的当权者),却不欲其众,不使其为,不去发现培养人才,不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天下之患。接着作者用一个者也设问句,指出是有三蔽,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最突出的一种偏见,认为自己处于最高的地位,可以排除掉耻辱,断绝掉危害,一辈子也不会碰上什么祸害,人才的任用与否,与国家的治乱命运无关,因而任意放纵自己,最终使国家陷于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另一种偏见,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天下的才士,荣耀屈辱忧愁悲伤等等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傲视天下的才士,而他必然会自动归向自己,这样最终也要陷入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还有一种偏见,有的人不探求培养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同样最终也陷入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这样,作者在列述人才问题上的三种偏见的同时,简括而有力地分析了其必然导引的卒入于败乱危辱的令人震惊的恶果,与上面指出的失之则亡以辱相呼应,再次强调了人才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对上述三种偏见的驳斥,作者并没有也无必要去平均用力地全面出击,因为前两种自视位高、财足,盲目自安自喜,认为人才无用的观点,其谬误显而易见,是非不言自明,然而用心非不善犹可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与前两种相比较,他们的本意还不是不想用天下的人才,而是胡涂无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人才而哀叹天下无人才可用。所以,这种以为天下诚无材的错误观点实有详加讨论辨析的必要,这就是作者特意论其失,以触未知其故的原因,是作者所驳敌论的一个重点。就驳论文章的类别来看,又是属于反数论点之一种,即用新的论据新的论证反证其论点的错误,从而树立起新的正确的论点,得出新的结论。在这里,作者基于其用心非不善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的思想基础,所以在反驳中言咨悦怿(《文心雕龙论说》)烦情入机,动言中务,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一是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在马厩中,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不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不一样了,好马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而劣马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及。说到人也是如此,平常情况下难见高下,惟其遇事而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便可看得清清楚楚了。至此,作者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不能精细地考察,慎重地任用,即使本有上古贤人皋陶、乐夔、后稷、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能自异于众,何况是在他们之下的人呢?那种认为人才如锥子在口袋,其尖端会自然显露的看法是片面的。要之,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一点,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考察人才,并尽才而用,当今上之人若能如此,便不会諰諰然(忧心恐惧的样子)以为天下实无材了。二是以箭为喻,阐明量才为用的道理。作者说,南越的长箭,精金为镞,劲翮为羽,千步之外,可射杀犀牛,可谓天下之利器决胜觌武之所宝,但如果用之不当,比如用它来敲打东西,那就和枯朽的棍子无多大区别。至此,作者又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即使得到了天下奇才,如果使用不得法,也同样等于得不到人才,而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量才而用,人尽其才,所以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后世在位者,不懂量才为用,人才被埋没,反坐曰天下果无材,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动脑筋好好地思索,没有弄懂使用人才的道理。三是以史为鉴,进一步说明人才应运而出的道理。作者以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为例,说明人才的出现在于时势的需要与上之人的发现与重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君主如果想得到他们,他们就来了。因此,以天下之大,人才之众,而硬说果真没有人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令人信服的。至此,以为天下实无材的论点,已被反证为是错误的,同时作者重视人才以及如何发现、选拔、使用人才,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使人才得以尽才为用等观点也一并得到了阐述。《材论》一文,篇幅不长,但却能针对时弊,据理以陈,阐明了有关人才的重大社会问题,表达了索天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家的宏图大略,可以说是一篇为改革图新服务的招贤书。这篇文章也正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王安石《上人书》)的创作主张。这篇短文,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批驳有力量,再加上巧用比喻,类比史实,使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且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一定的感染力,结语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体现了作者的自信、文章的平易深邃而流畅自然。
上一篇:宋·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 其二》
下一篇:宋·王安石《北山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