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ér
·
·
gēng
néng
xiāo
fān
fē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chún
hài
běi
cáo
nán
tóng
guān
wáng
zhèng
zhī
zhì
jiǔ
xiǎo
shān
tíng
wèi
gèng
néng
xiāo
fān
fēng
cōng
cōng
chūn
yòu
guī
chūn
cháng
huā
kāi
zǎo
kuàng
luò
hóng
shù
chūn
qiě
zhù
jiàn
shuō
dào
tiān
fāng
cǎo
guī
yuàn
chūn
suàn
zhǐ
yǒu
yīn
qín
huà
yán
zhū
wǎng
jìn
fēi
cháng
mén
shì
zhǔn
jiā
yòu
é
méi
céng
yǒu
rén
qiān
jīn
zòng
mǎi
xiàng
qíng
shuí
jūn
jūn
jiàn
huán
fēi
yàn
jiē
chén
xián
chóu
zuì
xiū
wēi
lán
xié
yáng
zhèng
zài
yān
liǔ
duàn
cháng
chù

译文

公元1179年,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诗词。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逐句剖析

"淳熙己亥":公元1179年,

# 淳熙己亥: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己亥是干支之一。淳熙己亥对应公元1179年。

"自湖北漕移湖南":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

# 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

# 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为赋":作诗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还经得起几回风雨,

# 消:经受。

"匆匆春又归去":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

# 怕:一作“恨”。

"何况落红无数":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

# :一作“迷”。,落红:落花。

"春且住":春天啊,请暂且留步。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难道没听说,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

"怨春不语":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

# 不语:无语。

"算只有殷勤":看来殷勤多情的,

# 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画檐蛛网":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

#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尽日惹飞絮":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 飞絮:飘飞的柳絮。

"长门事":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

# 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准拟佳期又误":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

"蛾眉曾有人妒":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

# 蛾眉: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

"千金纵买相如赋":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

# 相如赋:即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脉脉此情谁诉":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

# 脉脉:绵长深厚。

"君莫舞":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

# 君: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难道你们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

# 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闲愁最苦":闲愁折磨人最苦。

# 闲愁: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休去倚危栏":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

"斜阳正在":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

# 斜:夕阳。

"烟柳断肠处":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之手,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惜春之作。上片笔触勾勒出暮春时节残败之景,在对春光消逝的惋惜中,悄然融入身世与家国的隐痛。下片则以美人失宠的典故为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仕途闲寂不遇的愁绪,以及那满腔炽热却无处诉说的爱国情怀。全词以托物起兴之法开篇,借古事以伤今时,将身世的悲凉与家国的忧虑紧密融合,词风沉郁顿挫,情感寄托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辛弃疾所写。1179年(淳熙六年),南渡已十七年、时年四十岁的辛弃疾,又一次被朝廷调动官职,从湖北转运副使改任湖南转运副使。在这期间,他恢复失地的志愿与现实情况越来越远。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设酒席为他送别,面对这样的境遇,辛弃疾感慨颇多,遂写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讽喻题材的词。此词描绘了暮春时节风雨摧残、落花飘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伤春惜春的氛围。通过描写留春不住的怅惘,表达了对南宋国势衰微的担忧。同时,借陈阿娇的故事,体现出自己忠而被谤、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投降派的批判和讽刺。

2. 写作手法

拟人:如“春且住”“怨春不语”,赋予“春”以人的情态,强化情感表达。用典:下阕多处用典,“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用陈皇后长门之怨的典故,自比遭妒受谗、不被重用,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警告朝中得势小人,不要得意忘形,终会如她们一样化为尘土,使表达更具说服力与历史厚重感。象征:全词以“春”象征南宋国势,“落红”象征南宋国势的衰落,“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象征自己虽努力却无法挽回局势的无奈,使抽象的情感与政治寓意具象化,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蕴含着词人惜春、怨春与留春的多重复杂情愫。开篇“更能消”三字,如重锤敲响,抛出“春事将阑,还禁得起几番风雨的折腾”这一揪心之问。表面观之,此问关乎春日将逝,实则映射南宋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自宋室南渡,本有诸多良机,足以推动爱国抗金、光复中原,无奈朝廷昏聩,投降派猖獗,打压抗战志士,致使大好时机一次次错失。虽有北伐之举,却皆以签订屈辱“和议”收场。这些失败反倒成了投降派推行妥协路线的借口,南宋王朝仿若风雨中的孤舟,摇摇欲坠。“匆匆春又归去”,正是这一局势的生动隐喻,抗金复国的美好前景已如梦幻般消逝,此为第一层。然而,词人对这珍贵的“春光”满怀眷恋,“惜春长怕花开早”,可现实冰冷残酷,“何况落红无数”。这一扬一抑间,尽显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落红”,既是春日消逝的表征,又象征着南宋国运衰微,更寄托了词人对时光空逝、壮志难酬的深沉喟叹,此乃第二层。面对春之离去,词人并未坐以待毙,出于满腔爱国热忱,他振臂高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实则是对南宋朝廷的恳切劝诫,形象地表明,唯有坚定抗金复国,才有出路,否则将无路可退。这里运用拟人之法,明知春归不可逆转,却执意挽留。表面写惜春,实则凸显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统一山河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投降派的切齿痛恨,此为第三层。从“怨春不语”至片末为第四层。即便词人强烈呼喊、严正警告,“春”却沉默以对。春色难留乃自然常理,可春之缄默却出人意料,由此引发强烈的“怨”意。但怨恨又有何用?无奈之下,词人不禁对“画檐蛛网”心生羡慕,哪怕能如蛛网般留住些许象征春天的“飞絮”,亦是心灵的莫大安慰。这四句将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情感紧密交织,以细微“飞絮”收尾。上片四层,层叠起伏、波澜横生、顿挫有致,精妙地展现出词人复杂矛盾的心境。下片借陈阿娇的典故,抒发爱国之情无处倾诉的苦闷。此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各有不同内涵。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为第一层,亦是全词关键。词人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况,揭露自身虽忠心耿耿却遭猜疑,屡受谗言诋毁,得不到重用、壮志难伸的悲惨境遇。“君莫舞”三句为第二层,词人以杨玉环、赵飞燕最终的悲惨结局,暗喻当下当权误国、一时得势的奸佞之徒,向投降派敲响警钟。“闲愁最苦”至篇末为第三层,借烟柳斜阳的凄凉景象,隐喻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薄西山、危在旦夕的现实状况。

4. 作品点评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艺术特色鲜明。其一,运用比兴之法,以暮春风雨、落红等象征性意象,巧妙寄寓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时局的忧心。拟人手法与典故的融入,自然而精妙。其二,词人独具匠心,借男女之情暗喻现实政治斗争,以委婉之笔抒深沉之意。其三,词风别具一格,情感表达缠绵曲折,节奏上沉郁顿挫。虽表面婉约,如伤春惜花之语细腻入微,实则哀怨沉痛至极,沉郁悲壮之情在曲折的词句中层层尽显,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然终不加罪,可谓盛德也已。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康可伯《曲游春》词头句云:“脸薄难藏泪,恨柳风不与,吹断行色。”惜别之意已尽。辛幼安《摸鱼儿》词头句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之意亦尽。二公才调绝人,不被腔律拘缚,至“但掩袖,转面啼红,无言应得”与”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其惜別惜春之意愈无穷。……凡作文须是有纲目,如“君不见”三字,苏文忠公《满江红》,辛待制《摸鱼儿》用之。臧辛伯《贺吴荆南启》亦用之。

宋张侃《拙轩集》卷五《揀词》

# 李涉诗“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惟有两三枝;明朝携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辛用其意。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春且住”二句,是留春之辞。结句即义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斜阳”以喻君也。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沈郁顿挫之致。起句“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又云:怨而怒矣!然沈郁顿宕,笔势飞舞,千古所无。“春且住”三字一喝,怒甚。结得愈凄凉、愈悲郁。……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如“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又“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多少曲折,惊雷怒涛中,时见和风暖日。所以独绝古今,不容人学步。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辞意似过于激切。第南渡之初,危如累卵。“斜阳”句,亦危言耸听之意耳。持重者多危词,赤心人少甘语,亦可以谅其志哉。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权奇倜傥,纯用太白乐府诗法。“见说道”句是开,“君不见”句是合。

清谭献《谭评词辨》

# 感时之作,必借景以形之。如稼轩云:“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同甫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不言正意,而言外有无穷感慨。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词主谲谏,与诗同流。稼轩《摸鱼儿》,酒边《阮郎归》,鹿虔之“金锁重门”,谢克家之“依依宫柳”之属,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此固有之。但不必如张皋文胶柱鼓瑟耳。

清张祥龄《词论》

# 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中多寓意作,如《摸鱼儿》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又如:“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点点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又如:“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又如:“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又如:“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此类甚多,皆为北狩南渡而言。以是见词不徒作,岂仅批风咏月。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

#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张俊秦桧一班人。亡国之音,不为讽刺。……“算只有”三句是指张俊秦桧一流人。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超然台记》

下一篇: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