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ā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施肩吾浏览量:3
yōu
zhèng
xiǎng
cān
xiá
jiǔ
yuè
hán
zhū
qiān
nián
liǎng
sān
shēng
fēi
xià
yán
qián
zhī
bǎi
yàn
shēng
yáo
rén
jué
shuí
jiā
zhī
xīn
xuě
qiū
shān
zuì
xǐng
shí
bǎi
chǐ
lǎo
sōng
xián
bàn
yuè

译文

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下露珠儿正在下滴。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下来。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逐句剖析

"幽居正想餐霞客":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

# 幽居:隐居。

"夜久月寒珠露滴":夜晚越来越长,冷月下露珠儿正在下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

"飞下岩前一枝柏":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下来。

"去雁声遥人语绝":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

# 绝:停止,罢了,稀少。

"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 机:纺织机。,素:白色。

"秋山野客醉醒时":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

# 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

"百尺老松衔半月":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 衔:用嘴含,用嘴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山居二首》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里,“幽居”“月寒”“珠露”等词,巧妙勾勒出居住之地清冷、静谧的氛围。“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以独鹤清鸣、雁声渐遥与人声断绝之景,尽显山居的孤寂幽静。尤为精妙的是“谁家素机织新雪”一句,短短数字,写景状物,意境深远,将秋夜山居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道士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号东斋、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元和进士,后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西,一名南昌山)修道。其诗风奇丽,题材广泛,描绘海岛风情生动,想象丰富,擅绝句。代表作品有《夏雨后题青荷兰若》《经桃花夫人庙》。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有诗《西山集》10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山水诗。诗中描绘了秋夜山居的清幽景色,如“夜久月寒珠露滴”“千年独鹤两三声”等诗句,刻画了月寒露滴、独鹤飞鸣等景象,营造出静谧、空灵的氛围;“谁家素机织新雪”“百尺老松衔半月”以独特想象写景,展现出诗人山居生活的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超脱尘世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象征:千年独鹤在诗中是超脱尘世的象征。独鹤不与群鸟为伍,在月夜山林中独来独往,正如诗人追求孤高自在、远离世俗的心境,借独鹤形象巧妙传达出诗人内心对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以动衬静:“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独鹤的两三声鸣叫划破寂静夜空,继而飞落岩前柏树,其动态打破了山林的静谧。然而鹤鸣之后,四周更显寂静,以这短暂的动态反衬出月夜山林的幽深静谧,更添空灵之感。拟人:“衔”字在“百尺老松衔半月”中极为精妙,赋予老松人的动作,仿佛老松有意识地用枝杈“衔”住半月,将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富有动态与趣味的场景,使诗句充满生机与奇幻色彩。借景抒情:诗人以“秋山野客”自居,醉醒后望见“百尺老松衔半月”的奇妙景象。这一独特画面不仅展现出自然的神奇美妙,更借景抒发了诗人远离尘世、沉醉自然,在山水间寻得心灵宁静与慰藉的畅快之情,以及洒脱不羁的傲然之气。

3. 分段赏析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此句描绘出诗人幽居山林时的思绪与秋夜之景。诗人深居简出,于山居之中,思绪飘向那些餐霞饮露的世外之人,仿佛在探寻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随着秋夜渐深,明月高悬,散发着清寒之气,晶莹的露珠悄然滴落。“夜久”强调时间的漫长,“月寒”“珠露滴”从视觉与触觉角度,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夜山居的清幽与孤寂,也暗示出诗人对尘世喧嚣的远离和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月夜的静谧被打破,千年独鹤发出的两三声鸣叫划破夜空,这几声清脆的鹤鸣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丝灵动。随后,独鹤飞落在岩前的柏树枝上,“飞下”这一动作,生动展现了独鹤的轻盈姿态。独鹤的出现,先是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而后又归于沉寂,以动衬静,更凸显出山林的幽静深邃。这一场景不仅让画面富有动态感,也寓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孤高与自在,仿佛是诗人内心追求的外化体现,进一步深化了诗中超然世外的意境。“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此句从听觉入手,描绘秋天夜晚山林的变化。大雁南飞,叫声渐远,进山之人的话语声也已消失,山林彻底归于宁静。在这万籁俱寂中,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大地。霜降之后,大地银白,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这清光凛凛的秋霜比作谁家织布机织出的新雪。这一比喻新奇巧妙,不仅赋予自然景象以人格化的意义,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诗意,在寂静的氛围中融入了一丝生活的意趣与想象的灵动,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创造力。“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诗人以“秋山野客”自称,尽显其洒脱不羁、远离尘世的傲然之气。诗人醉酒沉睡,待醒来之时,看到的是一幅奇幻之景:百尺老松的枝杈间,仿佛衔着半轮明月。“衔”字运用得极为精妙,赋予老松以人的动作,将自然景象拟人化,使画面充满了趣味与生机。这一景象既体现了诗人醉醒后的独特视角,又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自然中沉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陶然之乐,也暗示着诗人在山水之间寻得了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4. 作品点评

此诗用语精当,寥寥数语便勾勒万象。笔触灵动秀逸,于纸间铺陈开秋夜山居的独特景致。无论是月寒珠露、独鹤飞柏,还是去雁声遥、老松衔月,皆如妙笔绘就的丹青,画面鲜活逼真、意境深远,令人仿若置身其间,难辨诗画之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下一篇:唐·白居易《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