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钟[yǎn ěr dào zhōng]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捂住耳朵偷钟。
比喻: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遮蔽,遮盖。
耳:耳朵。
盗:偷窃,盗取。
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或铁制成。
# 例句
1、他这种掩耳盗钟的做法,实在是愚蠢至极,怎么可能不被发现?
2、自以为能瞒天过海,实则是掩耳盗钟,最终还是会被识破。
3、别再掩耳盗钟了,正视问题并解决它才是正确的选择。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智伯与范氏这两大贵族把控着晋国的朝政。其后,智伯覆灭了范氏,范氏家中那巨大的铜钟也流落至普通百姓之处。某一日,有一名客人前来拜访,被这口大钟深深吸引,萌生了将其偷走的念头。然而,钟的沉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他根本无力将其扛起。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钟敲碎然后带走。接着,他寻来一把大铁锤,使劲地敲击钟身。只听得“嗡”的一声,钟声深沉且洪亮,把他吓得不轻。他心中暗想:这般响亮的钟声,他人必定会听闻,知晓我在偷钟,我定会被捉住的。于是,他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认为这样就能阻止他人听到钟声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掩耳盗铃”,用于比喻那些自欺欺人的举动。该成语也被称作“掩耳盗钟”、“掩耳盗钟”等等。
# 出处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恍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战国末期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 引证
1、(裴)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一八四
2、《后天图》见于邵伯温之序。朱子因其出希夷而讳之,殆掩耳盗钟也。
明杨慎《希夷易图》
3、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唐刘知几《史通·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