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象征亡国的充满哀思和愁苦情调的音乐;也用来指靡靡之音。
1、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二四引此文张守节正义
2、(文帝)又设亡陈女乐,谓公卿等曰:“此声似啼,朕闻之甚不喜,故与公等一听亡国之音,俱为永鉴焉。”
唐李延寿《北史·隋本纪·文帝》
3、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张蕴古传》
4、流行歌曲更被视为亡国之音,被形容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当代李德伦《交响人生》
5、琼楼月榭,争漂亡国之音;柳翠花红,偏惹迷魂之态。
唐司空图《成均讽》
6、(公)再强之,(女)乃俯首击节,唱伊、凉之调,其声哀婉。歌已,泣下。公亦为酸侧,抱而慰之曰:“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三会本
7、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8、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