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留传名声于史册,即在历史上留名。
比喻:比喻为国为民立下功劳,姓名事迹被记载于史册、典籍。
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1、禹见光武曰:“但愿公威德加于海内,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史弼传》
2、而外则夷寇凭陵,国威不振;内则阴邪朋结,国论未定。此亦贤人君子效忠宣力、垂名竹帛之秋也。
南宋朱熹《与李诚父书》
3、今先生崛起,始知六之有人,而先大夫之潜德,亦因之有闻于世,他日垂名竹帛,又不但为今之图而已也。
明归有光《纶宠延光图序》
4、而太学诸生提斧锧伏阙下,请斩十常侍以谢百姓,虽繇此得罪夷灭,其所发舒已足垂名竹帛。
清吴伟业《何季穆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