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今义:后用“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东汉班固等《汉书·艺文志》
1、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
宋朱熹《朱子全书》卷二四
2、相反相成狷与狂,相嘲相得惠与庄。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
3、一方面攻击“文以载道”,一方面自己也在载另一种道,这正是相反相成,所谓矛盾的发展。
现代朱自清《论严肃》
4、问:“礼乐之用,相反相成。”曰:“且如而今对面端严而坐,这便是礼,合于礼便是和。如君臣之间,君尊臣卑,其分甚严,若以势观之,自是不和,然其实却是甘心为之,皆合于礼而理自和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四》
5、二种相反相成,子路宜退,冉有宜进,即其证也。
明陈龙正《几亭外书·九德知人》
6、相反相成,六气乃宣。
清李元度《阳明全书颂》
7、迷信与实际社会互相映照,可谓相反相成。
现代沈从文《湘西》
8、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
现代毛泽东《矛盾论》五
9、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实微妙而难名。
唐张怀瓘《书断序》
10、且天下之事,未有不相反而相成也。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三五·贺文司理诗册序》
11、有利必有害,论相反者或适相成;见智亦见仁,道同归者无妨殊辙。
清魏源《魏源集·皇朝经世文编五例(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