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huǒ zhōng qǔ lì]
褒贬中性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在《猴子与猫》中说:猴子和猫看见炉火上烤着栗子,猴子想吃,却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都让猴子给吃了。猫不但没捞着吃,反而烧坏了脚。
比喻: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火: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
中:内;里。
取:拿。
栗:栗树的果实,又叫栗子、板栗。
# 例句
1、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不惜冒险与那些不诚信的商家合作,真是火中取栗,最后项目成功,但名声却受损了。
2、他在政治斗争中冒险为对手辩护,这种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 成语故事
在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的笔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名为《猴子与猫》。故事中,有一只名叫贝特朗的猴子和一只名叫哈东的猫,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主人的屋檐下,彼此间臭味相投,行为肆无忌惮。每当家中出现什么损坏或失窃,它们总是被怀疑的对象。贝特朗擅长偷窃,而哈东则对奶酪情有独钟。
某天,这对“臭味相投”的伙伴发现了炉火旁煨着的栗子,心中顿生偷吃的念头。贝特朗对哈东说:“兄弟,今日正是你展示身手的大好时机。若我有从火中取栗的本事,我早就品尝过这栗子的美味了。”于是,哈东勇敢地冒着被火灼伤的风险,从火中取出了栗子。然而,贝特朗却毫不迟疑地享用了这些栗子,没有分给哈东一丝一毫。
不幸的是,正当它们享用栗子时,女仆突然出现,吓得它们四处逃窜。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惊吓中,哈东不仅受了伤,还一无所获,连一颗栗子都没有尝到。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火中取栗”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被人利用,冒着风险,吃了苦头,最终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人。
# 出处
猴子骗猫取出烤在火里的栗子来吃,猫自己不但没吃着栗子,反倒把脚上的毛也给烧掉了。
法国拉·封登《猴子与猫》寓言
# 引证
1、其言外之意,暗示他不是护国军的敌人,绝不为袁火中取栗,但也绝不直接参加反袁,以免有部下倒戈之嫌。
现当代陶菊隐《袁世凯演义》第四二回
2、而实际上,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他的垫脚石,而任公成了他的“猫脚爪”,火中取栗后,就被抛弃了。
现当代徐铸成《旧闻杂忆·王国维与梁启超》
3、想叫我为你们火中取栗吗?我才不干这种洗不清的诡秘勾当呢!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一)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