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小的大的都不舍弃。多指收罗的内容详尽,毫不遗漏。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唐韩愈《昌黎集·一二·进学解》
1、通贯一理,如珠在穿,旁及百家,覃思钻研,纂言记事,细大不捐。
宋楼钥《祭族兄心上人》
2、本末具备,细大不捐。
元王恽《秋涧全集·四〇·胙城县庙学记》
3、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也有两吊的,也有一吊的,真正是细大不捐,积少成多,合算起来着实不少。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四回
4、吏曹郎嗣复,州里秀异,议论宏博,宜其以所长自多。然而操剸吏事,细大无遗。
唐元稹《杨嗣复授尚书兵部郎中》
5、幸大君子在事,只眼所照,细大无遗。
明朱国桢《与钱丈》
6、鸡鸣而起,端诵《尚书》、《毛诗》、庄屈左马之文,夜分不辍,而拚扫炊烹以事其师者,细大无遗。
清方苞《赠介庵上人序》
7、奕劻自简任军机大臣以来,细大不捐,门庭如市。
近代赵尔巽等《清史稿·庆僖亲王奕劻传》
8、胡元峰(承谱)先生《隻麈谭》四卷,病中之所著,本无意于求工,而古今杂出,细大不捐,盖深得段成式《酉阳杂俎》、沈存中《梦溪笔谈》,陶九成《辍耕录》之遗意。
清赵绍祖《〈隻麈谭〉跋》